大家好,我是殲轟7,空軍里公認的“老飛豹”。最近總有人盯著我的出廠日期說事,說什么“平臺老舊該淘汰了”,連網友都給我P成“古董店鎮店之寶”。這200多架“老伙計”真就一無是處?真要打仗了,我們這群“老黃牛”還能不能扛槍打仗?
1979年我剛出生那會,空軍就差給我掛個“急先鋒”牌子。當時南海局勢緊張,越南挑釁西沙,海軍急需能掛反艦導彈的飛機。英國斯貝發動機買來當心臟,蘇聯米格機頭改個臉,德國機翼來撐場面——愣是把轟炸機改成了戰斗轟炸機。1998年定型時,我帶著3700公里航程、8噸載彈量橫空出世,那會兒連美軍的F/A-18大黃蜂都得喊我一聲“大哥”。
最露臉的是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后。我掛著鷹擊83導彈在東海遛彎,日本F-15J雷達剛報警,我一個側翻就把導彈甩出去了。后來地勤兄弟吹牛:“那天日本雷達屏直接黑屏,還以為被電磁脈沖武器打了!”雖說是段子,但真打起來,我突防時能讓F-16飛行員手心冒汗。
要說毛病,我這身子骨確實有點“年代感”。前半截機身是蘇-27的骨架,后半截學狂風戰斗轟炸機,搞得我機動性比不過殲-10,爬升速度被殲-11B吊打。有次演習,我帶著鷹擊83去“貼臉攻擊”,結果被殲-16繞后追著導彈轟,氣得地勤罵我“老胳膊老腿”。
但別看我笨手笨腳,三大絕活至今沒人敢小瞧:掛副油箱能飛4000公里,南海巡邏不用加油。去年繞著臺灣島轉圈,油量表都沒紅過;機翼下24個掛點能塞500公斤炸彈,相當于把整座彈藥庫扛上翅膀。轟炸灘頭時,海軍陸戰隊老兵說:“飛豹一過,沙灘直接變月球表面。”;維護費只有殲-16的三分之一,空軍基地老大爺都說:“養架飛豹,夠給全家買半年豬肉。”
現在年輕小伙殲-20、殲-16在聚光燈下風光無限,我們這些老家伙退居二線。去年珠海航展,隔壁殲-20表演眼鏡蛇機動,我還在老老實實練對地攻擊。但真要打臺海,我們這些“老黃牛”可不是吃素的:200架掛滿鷹擊83,半小時能砸過去1600枚導彈。
有次推演,我們掛滿燃燒彈從福建起飛,臺灣電廠連夜檢修三天;低空刺客專挑山溝里鉆。去年跨海打擊演練,我帶著激光制導炸彈穿過山谷,把“敵軍”指揮所炸成露天泳池;老當益壯后期批次才飛了10年,發動機還能再戰10年。有次發動機空中停車,地勤邊修邊開玩笑:“你這老心臟,比小伙子熬夜還扛造。”
升級改造比想象中難多了。2022年珠海航展亮相的A2型,腦袋上裝了新型相控陣雷達,能同時盯20個目標。肚子里塞進電子戰吊艙,抗干擾能力直追殲-16D。但麻煩也不少:英國原裝發動機早停產了,國產渦扇9得改裝油路,地勤戲稱“給老牛換心臟”;航電系統還是00年代水平,和殲-20的數據鏈對不上。
有次演習,我傳數據給殲-16,對方回復:“哥,您這信號是甲骨文加密的?”;人才斷層地勤學了20年老套路,突然要玩新系統。有次年輕人操作失誤,氣得老師傅摔扳手:“這比教八旬老人玩智能手機還難!”
看著殲-20、殲-35這些五代機刷存在感,我們很清楚:未來戰場屬于年輕人。但有些活兒還得我們頂上:打掉一架殲-20要賠三億,用我們當誘餌劃算得多。
去年臺海演習,我們掛滿誘餌彈在防空網里“撞槍口”,給隱形戰機殺出血路;掛24枚激光制導炸彈,比殲-16多帶6枚。有次打橋梁目標,我帶著無制導炸彈盲炸,誤差不到3米;高原機場起降、短距滑跑這些絕活沒人能替代。去年中印邊境對峙,我們在5000米跑道起飛,把印度雷達嚇成了“眨眼怪”。
最近看到新聞,說有批我們移交工業大學當教具。摸著冰冷的座艙蓋,就像看著老戰友退休。但真要打起來,這200多架“鐵疙瘩”就是最可靠的“鐵拳”——畢竟換裝成本太高,造架殲-16的錢夠養我們8架。
前幾天看到殲-20飛行員在采訪里說:“前輩們打下的基礎,我們才能飛得更高。”這話聽著鼻子發酸。我們這200多架“老飛豹”,就像家里的老黃牛——雖然不如跑車拉風,但拉犁耕地從不掉鏈子。
要我說,只要還有制空權,我們就還能在二線發光發熱。就像老司機開手動擋,雖然不如自動擋舒服,但復雜路況照樣闖。等到轟-20真正服役那天,我們這些“老家伙”就光榮退休,去軍事博物館給年輕人講講當年怎么在東海畫圈圈的故事——當然,前提是別被改成咖啡廳。
話說回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您說該不該給咱這些“老古董”留個全尸?畢竟當年可是帶著一身彈孔立過功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