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財鯨眼」,做復雜市場的清醒者!
- . -
引言:
“ “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痹卺t美行業的原料江湖中,這句華熙生物的宣言,如同投下的一顆深水炸彈,掀起了驚濤駭浪。近期,華熙生物與券商之間關于玻尿酸和膠原蛋白的激烈交鋒,吸引了無數目光,也讓人們對這兩大醫美原料的未來充滿好奇。”
本文為財鯨眼原創
作者:文博
編輯:小凡
微信公眾號:caijingyan
華熙生物的“戰斗檄文”
5月17日深夜,華熙生物在其官微發布了一篇言辭犀利的文章《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直接將矛頭指向多家券商。華熙生物怒斥這些券商發布的研報中關于 “膠原蛋白優于玻尿酸” 的結論是 “誤導性結論”,缺乏公開數據或科研論文的支持。這一行為,猶如在平靜的湖面扔下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
圖片來源:華熙生物官微
僅僅4天后,5月21日晚,華熙生物再度發文《眼前之巔與群山之險 —— 答媒體及各界朋友》,進一步闡述其立場。華熙生物明確表示,當下公司經營面臨挑戰,并非順風順水之時。但也正因如此,公司更要站出來,防止少數資本與消費市場超級勢力結合,維護市場生態。公司強調,此次行動并非為了一城一地的爭奪,而是關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圖片來源:華熙生物官微
券商研報風波
華熙生物此次點名了 9 家機構出具的 10 份研報。在這些研報中,諸如華泰證券研報提到 “相較于玻尿酸有潛在交聯劑殘留‘饅化臉’的風險,重組膠原蛋白在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還有研報稱膠原蛋白在皮膚修護、抗衰、塑形支撐上均優于玻尿酸。然而,時代財經發現,這些券商機構所出具的研報,大多未提及其結論的文獻來源或參考來源。雖然研報文末均有 “免責申明”,但這并不能消除華熙生物以及市場對其結論科學性的質疑。
面對華熙生物的指責,部分券商機構也有所行動。華熙生物透露,公司已向證監會反映研報事情,華福證券、德邦證券、西部證券等已刪除其在 WIND 上發布的 “被點名” 研報。5 月 22 日上午,據時代財經在 WIND 上檢索華熙生物所列示的全部研報,僅有來自信達證券的兩份研報能被檢索到。而對于相關研究報告的具體修訂態度,華熙生物表示無法代為回應,需直接詢問券商機構本身,目前還需等待專業部門和監管機構的判斷。
玻尿酸VS膠原蛋白:孰優孰劣?
這場爭論的核心,無疑是玻尿酸和膠原蛋白這兩種醫美原料究竟誰更勝一籌。
從市場表現來看,近年來兩者的發展態勢截然不同。曾經,玻尿酸可謂風光無限,華熙生物更是憑借玻尿酸成為行業巨頭,股價一度突破 300 元 / 股,市值超過 1500 億元。但如今,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玻尿酸市場面臨諸多挑戰。2024 年,華熙生物營收下降 11.61%,歸母凈利潤銳減 70.59% 至 1.74 億元。其市值也大幅縮水,截至2025年5月23日收盤跌2.59%、每股報價50.73元,總市值已跌至244.36億元。
圖片來源:同花順公開數據
與此同時,膠原蛋白卻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2022年左右,膠原蛋白在國內掀起熱潮,多家相關公司開始沖刺IPO。2022年、2023年,巨子生物(02367.HK)、錦波生物(832982.BJ)分別摘得“港股重組膠原蛋白第一股”和“北交所重組膠原蛋白第一股”的桂冠。這兩家公司的上市,極大地推動了膠原蛋白行業的發展。2025年,巨子生物創始人范代娣、嚴建亞夫婦身家約315億元,在胡潤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827位,同比上升361名;錦波生物創始人楊霞以約115億元身家排名第2295位,同比上升455名,2024年她才首次登榜,并坐上山西女首富的寶座。在市值方面,巨子生物在港交所跑出超800億港元市值,錦波生物在北交所亦有450億元左右市值。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兩者的作用機制和功效各有特點。華熙生物認為,就像不能比較肝臟與腎臟孰強孰弱一樣,在很多場景下,無法簡單比較透明質酸(HA)與膠原蛋白孰強孰弱。透明質酸與膠原蛋白存在 “共生與共損” 的關系,目前在改善外基質與干預生命衰老方面,透明質酸的相關證據支撐等級更高,而主流學術界更多把重組膠原蛋白理解為多肽物質的一種。一位專注醫美護膚行業研究的業內人士也表示,膠原蛋白在國內尚處于發展早期,與玻尿酸處于不同的階段,諸多問題的定論或許需要更多時間、更多研究來做進一步的判斷。
華熙生物的膠原蛋白布局
盡管華熙生物此次力挺玻尿酸,但實際上,公司在膠原蛋白領域早有布局。2022 年,華熙生物以 2.33 億元收購北京益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51%的股權。不過,在膠原蛋白風潮大起的這幾年,益而康的財務表現卻不盡如人意。財報數據顯示,2022 - 2024 年,益而康分別錄得凈利潤 436.83 萬元、1117.60 萬元、 - 564.00 萬元。華熙生物解釋稱,這與業務細分品類有關,益而康主要產品為骨科的三類醫療器械注射產品,并非涂抹類護膚品。
此外,年報顯示,目前華熙生物還布局了重組 III 型膠原蛋白研究以及其他重組膠原蛋白產品。華熙生物表示,透明質酸與膠原蛋白的互動,構成了細胞外基質 ECM 功能的核心,公司基于細胞外基質 ECM 的戰略布局相關領域,但不需要單獨的膠原蛋白策略。
膠原蛋白還能火多久?
在爭議之下,膠原蛋白還能在市場上持續火爆多久,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從企業發展來看,繼 2024 年取得高速增長后,巨子生物和錦波生物均出現了增速放緩的跡象。尋找新的增長點,成為這些企業無法繞開的命題。在膠原蛋白的應用層面上,不同企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主要可分為醫療器械產品、功能性護膚品、原料三大類。為了獲取更大的盈利,各家企業在主業之外積極探索其他領域的應用。例如,巨子生物的營收支柱是功能性護膚品,如今也在探索三類醫療器械注射產品;錦波生物則在從首個重組膠原蛋白三類醫療器械注射產品 “薇旖美” 賺取豐厚利潤后,加大了在原料和功能性護膚品方面的投入。
從市場拓展角度來看,出海成為了相關企業的重要戰略選擇。然而,目前相關企業在海外市場仍處于早期布局階段。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海外,重組膠原蛋白并不是一個被熱捧的成分。一方面,海外更關注天然的動物源膠原蛋白;另一方面,海外有其他再生材料滿足消費者對醫美護膚的需求,比如聚乳酸(PLA)、聚己內酯(PCL)、聚乙烯醇(PVA)、羥基磷灰石等。因此,后續膠原蛋白企業在海外市場能打開多大的局面,尚無法確定。
(注意:文中觀點主要來源于公司官微原創文章,部分觀點來源于時代財經等權威媒體。文中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尾聲:
“ 華熙生物與券商之間的這場紛爭,表面上是對研報結論的質疑,實則反映了醫美行業兩大原料——玻尿酸和膠原蛋白之間激烈的市場競爭。在這場競爭中,無論是玻尿酸的老牌優勢,還是膠原蛋白的新興崛起,都有其獨特的市場價值和發展邏輯。但最終,消費者的認可和科學的驗證才是決定兩者未來走向的關鍵因素。未來,隨著科研的深入和市場的發展,玻尿酸和膠原蛋白究竟誰能在醫美原料市場中笑到最后,讓我們拭目以待。”
關注「財鯨眼」,做復雜市場的清醒者!
聲明:關于內容準確性的補充說明
內容核實承諾:「財鯨眼」致力于提供客觀、準確的內容,但不排除因信息更新滯后、數據來源差異或理解偏差導致內容存在瑕疵。
讀者反饋通道:若您發現文章中存在數據錯誤、事實性偏差或邏輯爭議,可通過以下方式聯系我們及時調整:
1、郵箱:caijingyan66@163.com
2、后臺留言:請在文章底部點擊“發消息”并提供具體指正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