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臨悼念朱媛媛引發爭議,網友重提知網風波。
這場持續6年的風波再度升級。
翟天臨因為學術不端事件到如今畢業季被罵。
雙方言辭激烈,情緒失控。
那么,為何翟天臨會讓大眾如此鄙夷?
為何會在朱媛媛去世的時間段就向其開火?
青島籍演員朱媛媛因病去世的消息傳來。
丈夫辛柏青發布的訃告里提到她抗癌五年,引發公眾惋惜。
作為同鄉的演員翟天臨在社交平臺發文悼念,卻意外引發持續三天的網絡風波。
讓六年前的知網事件再次成為焦點。
事情起源于翟天臨在悼念文字里追憶朱媛媛的溫暖往事。
評論區很快出現不和諧聲音。
有網友留言你難過我就不難過嗎?
我查重花了多少錢,隨即獲得上萬點贊。
這條評論如同火星掉進汽油桶,瞬間點燃了積蓄六年的公眾情緒。
從2019年開始,每年畢業季數以百萬計的學生都會在社交平臺問候翟天臨。
這種集體記憶在特定節點總會爆發。
爭議核心要追溯到2019年2月。
當時還是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生的翟天臨在直播中反問網友“知網是什么東西?”。
這句話像投入湖面的巨石。
三天后北京電影學院成立調查組,兩個月后教育部公布結果。
翟天臨存在論文抄襲、未參加答辯等學術不端行為,撤銷博士學位。
這場風波直接導致全國高校收緊論文查重標準。
本科生論文重復率從普遍30%降到15%以下,部分院校甚至要求10%以內。
知網查重價格隨之水漲船高。
根據《中國青年報》2023年的調查數據,應屆畢業生平均要為查重支付500-800元,重點院校學生花費普遍過千。
某電商平臺顯示,打著翟天臨同款旗號的降重服務月銷量超過2萬單。
這些現實壓力轉化成網絡情緒,最終在朱媛媛的悼念貼里找到了宣泄口。
面對突如其來的指責,翟天臨最初試圖解釋查重標準對每個人都一樣,卻忽略了自身污點。
網友迅速翻出2019年的處罰文件,指出其碩士論文也涉嫌抄襲。
隨著圍觀人數突破百萬,話題逐漸偏離原本的悼念主題,演變成對學術公平的全民討論。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對此評價:“公眾人物犯錯后,社會需要長期觀察其悔改表現。”
這場混戰暴露了多重社會情緒。
一方面,網友將對教育體制的不滿投射到具體人物身上。
另一方面,公眾對藝人特權的敏感度持續攀升。
翟天臨在爭吵中強調自己也是普通人,反而激起更多質疑。
有媒體統計,事件發酵期間學術公平關鍵詞搜索量激增300%。
教育部官網訪問量創下當月峰值。
隨著事態擴大,多個藍V賬號介入引導。
并且@中國反邪教 提醒理性表達訴求,@共青團中央 轉發《學術道德規范實施細則》。
壓力之下,翟天臨刪除爭議言論,留下反對網絡暴力的聲明。
就像網友調侃的天臨六年,查重費夠買套房。
事件折射出網絡時代的集體記憶特性。
每當畢業季來臨,翟天臨就會變成某種符號,承載著年輕人對學術壓力的集體吐槽。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的分析報告指出,這種周期性情緒釋放本質是尋求群體認同。
而公眾人物一旦成為負面符號,其真實行為反而容易被情緒淹沒。
值得關注的是,朱媛媛親友在此次風波中始終保持沉默。
其丈夫辛柏青的微博停留在訃告內容,未對爭議作出回應。
這種對比凸顯出網絡輿論場的割裂:“一邊是嚴肅的生死告別,一邊是狂歡式的情緒宣泄。”
中國傳媒大學輿情研究所的監測數據顯示,事件相關話題72小時內閱讀量突破8億。
但真正討論朱媛媛藝術成就的內容不足3%。
這場鬧劇最終沒有贏家。
對翟天臨而言,試圖在悼念場合澄清舊事反而引發更大危機。
對網友來說,在悼念貼里翻舊賬的行為也遭受不合時宜的批評。
正如《新京報》評論所說:“網絡記憶是把雙刃劍,既維護公平正義,也可能誤傷無辜。”
當情緒退潮后,如何建立更理性的討論空間,仍是值得思考的命題。
主要信源
大河報——翟天臨悼念朱媛媛時回懟網友,被網友翻舊賬
中國新聞網——演員朱媛媛因病去世 享年51歲
映象網——翟天臨悼念朱媛媛時回懟網友 被網友翻舊賬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