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是孩子一個人的戰斗,而是一個家庭的修行。”心理學家王極盛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臨近高考的最后沖刺階段,父母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每一個舉動,都可能成為孩子壓力的放大器,或是動力的催化劑。
如何在關鍵時刻既不過度干預,又能給予有效支持?
一、父母的禁忌:別讓愛變成枷鎖
1.過度施壓: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當人處于壓力過大的狀態下,會優先關注生理和安全需求,而無暇顧及成長需求。
很多家長在高考沖刺階段,會不自覺地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比如不斷強調“考不好未來就完了”“隔壁誰誰誰上了清華”,這些話看似在激勵孩子,實則是在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的“習得性無助”理論也揭示了一個現象:當個體在多次嘗試后仍無法擺脫困境時,就會產生一種無力感,認為無論自己怎么努力都無濟于事。
如果家長一味地強調考試的重要性,而忽視孩子的實際能力和努力過程,孩子可能會陷入這種無助狀態,進而失去沖刺的動力。
2.焦慮情緒傳遞:父母的焦慮會“傳染”
孩子在高考沖刺階段,本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父母的焦慮情緒會像病毒一樣迅速傳遞給他們。
家庭系統理論強調,家庭是一個情緒系統,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會相互影響。
當父母整天焦慮不安、唉聲嘆氣時,孩子會本能地感受到這種負面情緒,從而變得更加緊張和不安。
舉個例子,有位母親在孩子高考前幾個月,開始頻繁地關注高考志愿填報的網站,整天和孩子討論各種可能的志愿選擇。
這種過度的介入和焦慮傳遞,讓孩子感到窒息,甚至產生了逃避的情緒。
實際上,父母應該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平靜、積極的心態面對高考,給孩子營造一個放松的家庭氛圍。
3.生活過度干預:剝奪孩子的自主權
有些家長在高考沖刺階段,會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比如規定孩子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學習、吃什么、穿什么。
這種做法看似是對孩子的關心,實際上卻是在剝奪孩子的自主權。
發展心理學認為,青少年時期是個體追求自主性的重要階段。
如果家長過度干預,孩子會感到自己的獨立性被忽視,從而產生抵觸情緒。
《少年派》這部電視劇中,林妙妙的媽媽在高考前對她的過度干涉,導致林妙妙多次和父母產生沖突,甚至影響了學習狀態。
父母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空間,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節奏。
4.盲目比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在高考沖刺階段,有些家長卻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這種比較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還會讓他們產生自卑心理。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卑情結”理論指出,當個體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時,會陷入一種自卑的漩渦,進而影響其行為和心理發展。
家長的盲目比較,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無法達到父母的期望。與其比較,不如關注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給予他們及時的鼓勵和支持。
5.過度關注成績:忽視孩子的成長需求
在高考沖刺階段,成績固然重要,但如果家長過度關注成績,忽視孩子的成長需求,就會讓孩子感到被“標簽化”。
孩子不僅僅是一個考試機器,他們還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關懷。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僅僅追求分數。”
父母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了解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給予他們實際的幫助和指導。
二、智慧的父母:科學賦能,靜待花開
1.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支持
家是溫暖的港灣,在高考沖刺階段,孩子需要一個安靜、舒適、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長要盡量避免家庭中的爭吵和矛盾,夫妻之間要相互理解和支持,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首先,要保持家庭環境的安靜。
孩子在復習時,家長要盡量減少噪音,不要在家里大聲喧嘩、看電視音量過大或者舉辦聚會等。
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安靜的學習空間,讓他們能夠專注地學習。
其次,要營造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長可以在課余時間和孩子聊一些輕松的話題,比如孩子喜歡的興趣愛好、未來的理想等,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
不要總是談論高考和成績,給孩子一些喘息的空間。
2.做好后勤保障:讓孩子無后顧之憂
在高考沖刺階段,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同樣重要。
家長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為孩子提供合理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
飲食方面,要保證孩子的營養均衡,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雞蛋、牛奶、蔬菜、水果等。
避免讓孩子吃太多油膩、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腸胃功能。
睡眠方面,要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每天有足夠的睡眠時間。
有些孩子為了復習,熬夜到很晚,家長要適當提醒,讓他們知道充足的睡眠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
運動方面,鼓勵孩子每天進行適當的運動,如散步、跑步、打球等。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增強體質,提高學習效率。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運動,既能增進親子關系,又能讓孩子放松身心。
3.給予積極的心理支持:做孩子的 "心理導師"
高考不僅是知識的較量,更是心理的比拼。
在沖刺階段,孩子可能會出現緊張、焦慮、自卑等情緒,家長要及時給予積極的心理支持,幫助孩子調整心態。
首先,要學會傾聽。
孩子愿意和家長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時,家長要認真傾聽,不要打斷和評判。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和接納,這是給予心理支持的第一步。
其次,要多鼓勵和肯定孩子。
家長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認可。
比如,孩子今天多做了一套試卷,家長可以說:"你今天真努力,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4.合理規劃時間:幫助孩子制定科學的復習計劃
在高考沖刺階段,時間寶貴,合理規劃時間可以讓孩子的復習更加高效。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制定科學的復習計劃,但要注意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制定計劃。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特點,和孩子一起分析各科的優勢和劣勢,確定復習的重點和難點。
然后,根據高考的時間安排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每天、每周的復習計劃,合理分配時間,確保各科都能得到充分的復習。
在制定計劃時,要注意留出一定的彈性時間,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和調整。
同時,要鼓勵孩子按照計劃執行,及時檢查和總結復習效果,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計劃。
5.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孩子的 "健康守護者"
高考沖刺階段,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容易出現身體和心理上的問題。
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
如果孩子出現身體不適,如頭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就醫,不要讓孩子硬撐。
同時,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如果孩子出現過度緊張、焦慮、抑郁等情緒,家長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老師的幫助。
只有孩子身心健康,才能以最佳的狀態迎接高考。
寫在最后:愛是最終的答案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教育不是裝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高考沖刺的最后階段,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推”孩子向前,而是“點燃”他們內心的勇氣。
正如所強調的:“孩子需要的是祝福,而非擔心。”
當我們放下對完美的執念,用穩定的情緒、科學的支持和無條件的愛為孩子托底,這場高考之旅終將成為全家共同成長的珍貴記憶。
愿每位父母都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光,照亮他們奔赴星辰大海的征程。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幫助父母提高教養認知,提高養育子女的能力,重點解決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厭學輟學、拖拉磨蹭、沉迷網絡、自卑抑郁、早戀等心理和行為問題、助力父母從有效溝通、情緒管理、解決沖突等方面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和家庭和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