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老李在電話那頭顯得有些焦慮:“兒子啊,我想去北京看你,但這高鐵票怎么買啊?網上預訂那么復雜,我搞不懂。”
電話這邊的小李正忙著趕項目計劃書,語氣中帶著不耐煩:“爸,我上次不是教過你嗎?打開手機里那個綠色的圖標,輸入出發地和目的地,選好日期就行了!都教了你好幾次了,怎么還是學不會?”
面對兒子的不耐煩,老李依然一頭霧水,只好無奈地說:“算了算了,你幫我買吧,我把錢轉給你......”中年父母對手機的使用面臨困難,可當求助子女的時候,換來的卻只有不耐煩的吐槽。
大學生發文吐槽父母:才53歲連高鐵票都不會買,評論區現實又扎心
這樣的矛盾爭吵,在當下的家庭中并非個例,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社交平臺發文抱怨自己53歲的父母:才53歲,連高鐵票都不會買,教了又忘,每次都要自己代勞。
沒想到這樣的吐槽在評論區引起了不少年輕人的共鳴,評論區充斥著年輕人對父母"不會手機操作"的各種抱怨:不會網購、不會坐地鐵、不會掃碼點餐、不會使用支付寶......這些在年輕人眼中再簡單不過的操作,卻成了中老年父母的生活中的“攔路虎”。
評論區有大學生表示:真正讓自己煩躁的不是他們不會操作,而是自己一遍又一遍的教他們,還是學不會,不知道是沒有用心去學,還是故意不想學,就為了讓子女代勞,這不是給自己添麻煩嗎?
評論區的話語現實又扎心,當這些年輕大學生在吐槽父母的時候,似乎完全忘記了20年前,自己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時候,是誰在自己的身邊一遍遍的耐心教導、鼓勵?
又是誰,會蹲下身子,耐心地一遍遍示范如何系鞋帶?會握著自己的小手,一筆一畫教寫漢字?又是誰,會反復告訴自己如何安全過馬路?
那時的他們從不因為重復教導同一件事而失去耐心,也不會因為孩子學得慢而嫌棄放棄,可令人唏噓的是,如今角色互換,年輕人卻沒能能給予他們同樣的耐心和愛心。
幫助父母跨越數字鴻溝,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要一些愛
智能手機上的各種使用方法,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生存技能。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意味著無法方便地購物、出行、就醫、社交甚至獲取信息。一位退休教師分享了自己的尷尬經歷:"去餐廳吃飯,服務員說'掃碼點餐',我不會操作只能干坐著;去醫院看病,掛號要用手機,我只能排很長的隊去窗口。"
這些看似簡單的日?;顒?,因為智能手機導致的數字鴻溝,讓生活小事變得異常困難,甚至給不少中年父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排斥感,他們也會陷入自我懷疑:自己是否已經被這個時代給拋棄了?
而作為子女,其實幫助父母跨越這道數字鴻溝其實并不難,這也并不需要多么復雜的技巧,關鍵在于我們的態度和方法。耐心是前提,正如他們當年教導我們一樣,重復和循序漸進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把復雜的操作拆解成簡單步驟,一步步教會比一次性灌輸更有效。比如教父母訂高鐵票,可以先教會他們如何打開APP,再教會他們如何搜索車次,然后是如何選擇座位、如何付款,每個步驟都確保他們掌握后再進行下一步。
制作簡單的操作指南是個實用方法。一位大學生為父母制作了一本"智能手機使用手冊",用截圖和簡單文字標注每一步操作,父母遇到問題時可以隨時翻閱。還有年輕人利用便簽功能,把常用APP的使用步驟記錄在手機桌面上,方便父母隨時查看。這些小小的工具,能大大提升父母的學習信心和自主性。
幫助父母融入數字時代,不僅是解決實際問題,更是一種角色互換后的情感交流。只有子女們幫助父母跨越了這個障礙,才能讓智能手機成為維系親情的新紐帶,而非情感交流的障礙。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