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11時,美國總統特朗普主動撥通了日本首相石破茂的電話,這是自4月2日美國宣布對日本加征24%“對等關稅”以來,兩國領導人的首次直接對話。
這場45分鐘的通話,不僅標志著美日關稅戰的微妙轉折,更揭示了美國在全球化博弈中的戰略困境,當“關稅大棒”遭遇“美債命門”,即便是以強硬著稱的特朗普,也不得不向東方盟友低頭。
一場“錯位”的較量
自2025年1月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以來,美國對日本鋼鐵、鋁制品加征25%關稅,并對所有進口商品征收10%基準關稅。
更令日本難以接受的是,美國援引“國家安全”條款,將汽車及零部件關稅提高至25%,直接沖擊占日美貿易額30%的核心產業。
三輪談判,零成果,4月16日、5月1日及23日,日美連續舉行部長級會談,但分歧始終尖銳。
美國一直要求日本削減470億美元貿易逆差,僅愿討論“對等關稅”稅率調整,拒絕觸及汽車關稅。
而日方訴求卻是必須全面取消所有新征關稅,尤其是汽車領域,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直言,美國措施“極其令人遺憾”,并威脅可能動用1.13萬億美元美債持倉作為談判籌碼。
這場“錯位”談判的背后,是兩國經濟結構的深層矛盾,日本汽車業每小時因關稅損失高達100萬美元,而美國若維持稅率,其實際GDP將下降0.32%,汽車產業鏈成本激增15%。
日本的“反制底牌”
美債,懸在美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截至2025年4月,日本持有1.13萬億美元美債,占外國投資者總持倉的17%。
5月15日,20年期美債拍賣遇冷,中標利率飆至5.047%,而日本三大壽險公司集體缺席投標。
數據顯示,日本機構4月凈拋售350億美元中長期美債,創三年新高,這一動向被市場解讀為“無聲警告”,若談判破裂,日本可能啟動大規模拋售,導致美債收益率飆升,加劇美國37萬億美元國債的利息壓力。
產業鏈反制,直擊美國痛點,日本經濟產業省內部文件顯示,其已擬定半導體材料出口管制預案,可隨時切斷對美關鍵供應鏈。
此外,豐田宣布暫停在得克薩斯州擴建工廠的計劃,轉而加大對東南亞和中國市場的投資,石破茂在通話后展示的阿拉巴馬州電池工廠規劃圖,實為“胡蘿卜與大棒”策略,既承諾未來五年對美追加200億美元投資,又暗示“美國需要的是投資,不是關稅”。
從“關稅大棒”到“投資優先”
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示弱,5月23日的通話由特朗普主動發起,他在45分鐘內未對日本“取消關稅”的要求作出具體回應,反而罕見稱贊“日本在創造就業方面的貢獻”,這與4月談判時美方強令日本“承擔更多駐軍費用”的姿態形成鮮明對比。
更戲劇性的轉折發生在通話后,特朗普批準了日本制鐵以150億美元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的交易。
這家成立于1901年的企業,曾是“美國工業象征”,但近年來因產能萎縮陷入困境,此前,特朗普多次誓言“絕不允許外國收購”,甚至指責拜登政府“出賣國家利益”,但是石破茂提出的“以投資替代關稅”方案,最終讓特朗普讓步。
這場通話暴露了美國霸權體系的裂痕,當日本以美債為盾、產業鏈為矛,特朗普的“關稅武器”反而成為掣肘。
更深層的邏輯在于,中國的戰略支點作用,2024年中日貿易額突破4000億美元,中國連續16年成為日本最大貿易伙伴。
若失去美國市場,日本可借RCEP和“日元-人民幣結算”轉向亞洲,而若失去中國市場,其經濟將面臨崩潰。
盟友的集體覺醒,歐盟同日對美發出“最后通牒”,要求獲得比中美協議更優條件,G7內部裂痕加深,加拿大、墨西哥亦加入對美關稅申訴。
美元霸權的松動,中日同步減持美債,加速“去美元化”布局,全球日元套利交易規模超1萬億美元,若日本加息或推動日元升值,可能引發美元資產拋售潮。
結語
“貿易戰沒有贏家,但堅守底線的國家永遠不會是輸家。”《日經亞洲》的評論恰如其分。
當特朗普撥通東京電話的那一刻,勝負的天平已然傾斜,美國的“命門”不僅在于美債與產業鏈,更在于其單邊主義路線的日漸孤立。
而對于日本,這場博弈不僅是關稅的較量,更是一次掙脫“經濟殖民地”身份的歷史性突圍。
信息來源:
《日本首席談判代表:力爭在6月兩國元首會晤前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財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