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廣宣 記者 顧瀟)5月24日,沙頭鎮周末農市暨“玉米奇遇季”活動在揚州市廣陵區沙頭鎮人民灘村正式開幕。占地20畝的“玉米迷宮”等多項趣味活動吸引不少當地市民陪著家人、朋友奔向田間地頭放松心情,體驗別樣“田園樂趣”。
走進沙頭鎮人民灘村紅櫻桃農場,現場除田園采摘、龍蝦垂釣、小池摸魚等多項趣味活動外,剛剛開放的“玉米迷宮”人頭攢動。據當地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人民灘村的‘玉米奇遇季’不是一場簡單的景觀改造,而是以農業為根、以文化為魂、以創新為翼的鄉村振興實踐。通過現有資源的盤活、鏈接城鄉需求,從城市到田間,形成集購物、娛樂、餐食于一體的‘農文體旅’融合圖景,為游客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鄉村旅游體驗。”
據人民灘村黨總支書記朱逸峰介紹,人民灘村南部,有一塊20畝玉米田,他們將玉米田改造成全市唯一的“玉米迷宮”,由專業團隊精心設計,迷宮內設置科普展板,介紹玉米生長相關知識,讓孩子們在游玩中學習自然奧秘,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不僅如此,他們還將原創戶外迷宮劇本殺融入其中。體驗的游客可以扮演知識青年、植物專家、醫生、教師等角色,穿越回20世紀70年代開墾人民灘的時代,根據劇本進入迷宮尋找道具解鎖下一段劇情,在時空對話中重返激情歲月,與人民灘村的歷史深情相擁。
人民灘村位于沙頭鎮南部,這里不僅是沙頭鎮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揚州市菜籃子工程核心區、江蘇省現代農業示范區,更先后獲得“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江蘇省最美鄉村健身公園”“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第一批省宜居宜業示范村”等眾多榮譽。
走在秀美的人民灘村,誰也想不到60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蘆葦叢生的荒灘。人民灘村緊鄰長江,曾是一片灘涂之地。1963年,來自六圩、紅橋等鄉鎮的青年響應號召,從四面八方匯集來到這里,開始了漫長的圍墾造田之路。彼時的人民灘村,連一塊像樣的耕地都沒有,也因此導致人民灘村長時間一窮二白的局面。“過去流行一句順口溜‘寧上小茅山,不嫁人民灘’。”今年81歲的王成華是第一批進入人民灘的墾荒者,曾任村委書記的他,回想起當時人民灘村的生活頗為感慨,直言那是一段飯都吃不飽的“苦日子”。“住的是蘆席搭的房子,不遮風不擋雨,到處都是蘆葦蕩,我們還要把土地弄出來,整出來之后才能種上玉米大豆。”
“窮則思,思則變”,人民灘村一直走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之上。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人民灘村從解決溫飽到擺脫貧困,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徹底摘掉了“貧困村”“經濟薄弱村”帽子,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人民灘村的變化翻天覆地,從爛泥路到“四好農村路”,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從泥瓦房到小洋房,群眾居住更加安心;從單一耕地種田到連片蔬果大棚,采摘園農業產業更加多元;從外出打工到開廠辦企業,部分村民先頭致富。農民體育公園、籃球場、知青文化館相繼建成。
走在如今的人民灘村里,只見嶄新的瀝青道路婉轉悠長、沿路的景觀游園錯落其中,與村居民房的墻體彩繪相映成趣。從村入口“七彩果蔬”進村標識到知青的雕塑以及沿線的草房景觀、富有民風民俗的特色墻體彩繪,真是一步一景,讓人步步留戀。
“此次人民灘村的‘玉米奇遇季’不是一場簡單的景觀改造,而是以農業為根、以文化為魂、以創新為翼的鄉村振興實踐。通過現有資源的盤活、鏈接城鄉需求,從城市到田間,形成集購物、娛樂、餐食于一體的‘農文體旅’融合圖景,為游客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鄉村旅游體驗。”沙頭鎮黨委書記、沿江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黨工委書記朱午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