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借美色講藝術的發光(dian)時刻!
相信大多數玩家,看到她的第一眼,都會被她的天使面孔和魔鬼身材所吸引,她是1位通才,也是1位天才,她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傳說級人物,她就是米開朗基羅。
最初見到她,還是在游戲的活動劇情中——
由于吉米突然失蹤,在比安卡,也就是幽蘭戴爾的堅持下,泰勒斯終于帶我們見到了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
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記得這段古老的劇情。
注:另一位著名的米開朗基羅就是卡拉瓦喬。
劇情中的米開朗基羅,舉手投足間都洋溢著一種迷人的恬淡與溫婉,即使隔著屏幕,你都能感覺到,她的內心應該與容貌一樣,美麗無暇。
甚至,你可以想象地出,她精神層面的,那種動人心魄的細膩。
的確,歷史上真正的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不管是繪畫還是雕塑,都是以這樣的魅力,幾乎打動了5個世紀以來的所有人,無論是皇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
在米開朗基羅的傳世杰作中,最令我震撼和感動的雕塑,肯定是這座——《哀悼基督》,無論是技法、構思還是情感渲染方面,它都堪稱完美。
即使你是第1次看到,這尊不到174厘米高,只有173.9厘米高的雕像,僅僅只是瞧上一眼圣母衣服上的褶皺,那種真實感,恐怕也很難讓你承認,這是用刻刀在大理石上,一鑿一劃打磨出來的。
米開朗基羅在這件藝術品上對細節的苛求,可以說讓人窒息,
我們仔細看基督的右手,上面不僅有被十字架釘后的原型傷痕,而且還有對手臂血管的精準再現。
據說,為了增加這座雕像的質感,米開朗基羅還用名貴的天鵝絨反復摩擦各種細微之處,這件藝術品表面十分光滑,甚至稱得上“溫潤”,反射出的光線無比柔美。
甚至5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我們再看這件作品,它也仿佛是剛剛完成一般。
這是唯一一尊米開朗基羅簽名的作品,簽名就在圣母衣服的肩帶上。
羅曼·羅蘭,也就是寫《名人傳》的那位,曾這么描述這件絕世藝術品:
基督,像是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是那么年輕,死去的軀體靜靜地躺在圣母的膝上,好像睡著了一樣。人物的線條有著古希臘風格的嚴肅,但是,卻彌漫著一股無法言喻的哀愁情調。這座雕像的人物是那么美麗,看上去卻又那么的凄涼。
這尊雕像完成之時,米開朗基羅只有24歲,也正是因為這尊雕像,米開朗基羅名震羅馬。到這兒,我想你應該明白了,中位圣痕的形象,就是來源于此。
是的,重申一點,米開朗基羅完成這件雕塑時,
是1498年,那一年他只有24歲。
這就是別人家的24歲!
附注:
其實,數百年來,這尊雕像遭遇過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72年。
一位據說患有精神疾病的教授用鐵錘擊打了這座大理石雕塑數十下,瑪利亞的頭部、左臂斷落,圣母的鼻子被敲碎(參考下圖)——這著實是對藝術品的真正褻瀆!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由修復專家幾經波折復原后的樣子。
如今的《哀悼基督》被安置在一個由防彈玻璃制成的展示柜內——希望她和基督能不再被俗人玷污吧!
1501年,米開朗基羅回到出生地佛羅倫薩,著手創作了另一尊舉世聞名的雕塑《大衛》,它取材于圣經中的一個神話故事。
這件藝術品,連同基座高達5.5米,是由米開朗基羅獨自1人,歷時3年多完成。
據說為了完成這件杰作,米開朗基羅把自己關在作坊,其實就是個臨時搭起的帳篷中,日日夜夜的雕琢,幾乎從不休息,以致于當時佛羅倫薩坊間都盛傳米開朗基羅瘋了。
然而,正是這樣的【專注】,成就了《哀悼基督》、《大衛》等曠世巨作,也成就了令后人無限膜拜的米開朗基羅。
據說當時所有看過《大衛》的人,無不稱贊這是對男性人體美的最高詮釋,沒錯,下位圣痕的形象,就是源自《大衛》。
那么,對女性人體美的最高詮釋是哪件藝術品呢?
答案是,阿佛洛狄忒,也就是維納斯。
1508年,30多歲的米開朗基羅,又一次來到羅馬,歷時4年,創作了舉世聞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畫——《創世紀》,如今,當我們仰視這幅長約40米,寬14米,面積達500多平方米的恢弘巨作時,千萬不要忘記米開朗基羅創作時的痛苦。
據他留下的詩作,當時他必須躺在高達18米的工作臺上,一直保持抬頭的狀態,一手支撐自己的身體,另一只手拿著畫筆艱難地創作,而顏料,則會不斷滴落在臉上和身上。
這樣惡劣的工作環境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以致于數年間,他的頸子都是僵直的,連閱讀都必須要仰著頭。
1541年,66歲的米開朗基羅,又獨自一人完成了,另一幅撼人心魄的巨幅壁畫——西斯廷教堂壁畫,《末日審判》。
這件藝術品的總面積達到了近220平方米,在近6年的創作歲月中,他畫出了在不同場景下的近400個形態各異的人物,來表現末日中的天堂、人間和地獄。
所以,圣痕米開朗基羅的2件套稱為【創世紀】,而3件套稱為【末日審判】,其實就是致敬這2件偉大的藝術品。
《末日審判》畫中央的,是正氣凜然的基督,他高舉右手,即將做出最后的判決。
我自己覺得,上位圣痕的造型,應該就是脫胎于這個形象,我們把原畫翻轉后,做個簡單的對比。
在基督的左腳位置,有位圣徒右手持刀,左手提著一張人皮,而面孔的表情極為痛苦和憤怒,其實這正是米開朗基羅本人的“自畫像”,據說他是借此來表達堆積多年的怨念。
從上面這些內容看,米開朗基羅在雕塑和繪畫上都是宗師級別的,但由于他個人更偏愛雕塑,所以,這就是上位圣痕稱為【雕刻】的根源。
事實上,在我心中,米開朗基羅是1位堪稱“神”級別的人物,
關于他的傳奇,遠不是一篇過分濃縮的文案就能說得清的。
總結:上位圣痕是向《末日審判》中的上帝形象致敬;
中位圣痕的原型是雕塑《哀悼基督》,米開朗基羅24歲時的作品,它被不少觀眾戲稱的大型手辦。
下位圣痕的原型則是《大衛》,它被譽為男性人體美的最高詮釋。
那么,為什么中位圣痕叫做【命運】?
滿星背景中的8芒星又意味著什么?
為何原畫上的披風是紅色,真的僅僅是好看嗎?
第1個問題,為什么下位圣痕叫做【命運】?
我想,這是因為米開朗基羅雖然貴為天才,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命運多舛。
他的周圍,總是充斥著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人性丑惡,如妒忌、虛偽、奸詐。
舉個例子,鑒于《哀悼基督》和《大衛》的巨大成功,當時的教皇尤利烏斯二世,邀請他前往羅馬為自己修墓。
不過,據說教皇的藝術總監【勃拉曼特】極為妒忌米開朗基羅的才華,擔心他的成功會影響到自己的地位,就對教皇說“其實米開朗基羅的繪畫才能更杰出,讓他修墓,實在是太屈才了,你看,那西斯廷教堂的穹頂又大又白,不如讓他去畫天頂畫吧”,教皇想了想,覺得很有道理,也沒問米開朗基羅是否樂意就這么安排了。
于是,米開朗基羅就在西斯廷教堂待了4年,創造了偉大的天頂畫《創世紀》,也搞垮了自己的身體。當然,米開朗基羅本人最初肯定是滿腹牢騷的,因為他不太瞧得上繪畫這種藝術形式,他認為雕塑才更有格調。
不過,縱使有不滿,米開朗基羅還得老老實實去做。
畢竟,在那個時代,教皇的命令不遵守,可是要掉腦袋的。
于是天才與凡人間的差距就體現出來了,對于天才來說,即使不喜歡繪畫這種藝術形式,只要拿起畫筆這么一畫開天,那也是傳世的極品。
像上面這類事兒還有很多,我們的這位天才不僅被幾代教皇坑、被幾代教皇身邊的紅人坑、被賣石材的石礦老板坑、甚至被自己血濃于水的家人坑。
總之,上帝給了米開朗基羅橫豎都溢用拖把都拖不干凈的才華,卻也安排了九九八十一難來折磨他,他的一生不如意的事兒那么多,居然以89歲的高齡駕鶴西去,似乎也只能用“命運”來唏噓一把了。
第2個問題,為什么米開朗基羅的滿星背景是八芒星?
我自己琢磨,可能有這幾個原因:
第一,八芒星與蘇美爾文明、古埃及文明甚至我國古代的八卦都有關系,稱得上是歷史淵源十分悠久;
第二,八芒星的象征義就太多了,包括了太陽、智慧、創造、完美等,能與米開朗基羅本人相對應;
第三,考慮到原畫中披風還有一個月亮型的吊墜,那么,這個八芒星應該是象征太陽。這樣一來,太陽象征白晝和清晨,月亮象征暮色和黑夜,這就對應了米開朗基羅的另一組著名雕塑,《晝》、《夜》、《晨》、《暮》,它們是美第奇家族陵墓上的裝飾品。
于是,這一切都說得通了,一方面,這是米哈游的畫師借用這種古老的圖案向藝術家本人致敬;另一方面,也是暗示并致敬了米開朗基羅的這件著名雕塑。
第3個問題,為什么米開朗基羅圣痕3張原畫的披風都是紅色,真的僅僅是因為好看嗎?
首先,披風不僅能讓原畫更加飽滿,而且,還能讓人物形象更生動。在紅色的襯托下,女性的皮膚看起來更加白皙,顯得她更加高貴迷人;
第二,由于米開朗基羅一生創造出的藝術品,幾乎都與宗教有關,而天主教世界中的紅色有莊嚴肅穆、祛除邪惡和等級高貴等含義——比如我們常常聽說的“紅衣主教”,就是地位僅次于教皇的神職人員。
或許,這是畫師借由這2層寓意,
來進一步表達對這位文藝復興時代大師的敬仰。
米開朗基羅背后,其實有一朵花——白色百合,這是佛羅倫薩的市花、標志,也是美第奇家族徽章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彩蛋是在之后研究伽利略的時候無意間發現的。
先說伽利略,這位大佬有私生子(女),但那個宗教管束嚴格的年代(何況還是意大利),私生女通常是嫁不出去的。所以,伽利略就把私生女送到修道院做修女,最后還死在伽利略前面——她算是一輩子孤單終老了。
伽利略晚年待的地兒叫【佛羅倫薩】,也叫【翡冷翠】(對,就是徐志摩翻譯的),這佛羅倫薩是美第奇家族的根據地。而【佛羅倫薩】,即Firenze,在意大利語中意味“花之都”。
而花之圣母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中有【Fiore】,有資料說這個詞指代花神“弗洛拉”。
而【佛羅倫薩】這個城市的市花是【百合】(其實是鳶尾,屬百合科),我覺得其實用的是美第奇家族的徽章上的花,佛羅倫薩足球俱樂部徽章上也有這樣的圖案。其他就沒了——畢竟只是臨時寫的稿子。
補充的內容:
世人都知道米開朗基羅是著名的雕塑家和畫家,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師】。
好像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天才們都是樣樣精通——現在的我們與之對比,可能也真就只能仰視了。
米開朗基羅在建筑領域頗具代表性的就是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頂。
據歷史資料,當時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筑師伯拉孟特、米開朗基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等人都參與過設計,但最后用的是米開朗基羅的方案——如今,我們來到圣彼得大教堂,抬頭感受基督教最頂級藝術魅力的同時,可甭忘了這位藝術大佬哦!
希望本期內容能讓你有所收獲,
如果開心,記得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