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就像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到處都有人想欺負你。
最狠的,就是核威脅這一招。
朝鮮戰爭打得最激烈的時候,美國總統杜魯門和麥克阿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說要對中國“動用一切武器”。
這里的“一切武器”大家都心知肚明。
就是原子彈。
當時美國手里有幾百顆核彈,中國連一顆都沒有。
這就像拿著大刀的人,面對端著機關槍的敵人。
更讓人寒心的是,原本的“老大哥”蘇聯也不靠譜。
1959年,撤走對中國的“核保護”。
這等于告訴全世界:
中國沒人罩了,誰想欺負就去欺負吧。
面對這種局面,中國很清楚一個道理:
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沒有核武器就等于沒有發言權。
要造核彈,首先得找個地方試驗。
核爆炸的威力太大,必須找個人煙稀少、地理條件合適的地方。
1958年,一支由地質專家組成的勘察隊,開始在全國各地尋找合適的核試驗場。
他們跑遍了西北、華北的荒漠戈壁。
最終,把目光鎖定在了新疆的羅布泊。
羅布泊這地方,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三面環山,一年到頭幾乎不下雨。
年降雨量只有10毫米,還沒有一場暴雨下得多。
夏天熱得要死,地表溫度能達到70多度,一個雞蛋放在沙子上幾分鐘就能烤熟。
冬天又冷得要命,零下40度的低溫能把人凍成冰棍。
就連最頑強的駱駝刺,在這里都活不了幾天,更別說人了。
方圓幾百公里內,除了偶爾路過的探險隊,基本上看不到人影。
但正是這種“一無所有”的惡劣環境,讓羅布泊成為了最理想的核試驗場。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直沖云霄。
中國一夜之間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許多參與項目的科研人員當場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有人大喊“我們成功了!”
有人緊緊抱在一起,淚流滿面。
中國人,從此挺直了腰桿。
核試驗留下的“毒地”
有了核武器確實揚眉吐氣,但代價也是真慘重。
從1964年到1996年,32年間中國在羅布泊搞了45次核試驗。
每炸一次,就等于在地上撒了一把“毒粉”。
這些核試驗,把羅布泊變成了什么樣?
簡單說,就是到處都是看不見的毒氣。
放射性的東西飄在空氣里,灑在土地上,連風都是有毒的。
那些去巡邏的士兵,必須像太空人一樣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大面罩,不然就會被輻射傷到。
最要命的是,這些“毒素”不像感冒一樣過幾天就好了。
而是要幾十年、上百年才能消散。
換句話說,羅布泊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個“禁區”。
到了1996年,國際上簽了個《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中國也簽了。
從此不再搞核試驗。
羅布泊這片地方就被徹底封起來了,誰都不能隨便進去。
意外挖出個“金礦”
就在大家都以為羅布泊完蛋了的時候,老天爺給了個大驚喜。
90年代末,有個地質隊想碰碰運氣,看看這片“毒地”下面有沒有石油。
結果石油沒找到,卻發現了個更厲害的東西——地下埋著全世界最大的鉀鹽礦!
鉀鹽是干什么用的?
說白了就是做化肥的。
咱們中國人多,要吃飯,種地就得上化肥。
化肥有三樣最重要的:氮、磷、鉀。
這個鉀,主要就是從鉀鹽里提取的。
以前中國的鉀鹽基本靠賣,每年要花幾十億美元從外國進口。
人家說多少錢就多少錢,咱們沒辦法,總不能不種地吧。
現在好了,自己家地底下就有,而且儲量超過5億噸,夠用好幾十年的。
發現寶貝是一碼事,挖出來又是另一碼事。
羅布泊這地方實在太難搞了:
夏天熱死人,冬天凍死人,還有輻射危險,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
但中國人就是不服輸。
2002年,國家下了決心,一定要在這里建鉀鹽廠。
最頭疼的問題是水——挖鉀鹽需要大量的水來沖洗和提純,可羅布泊是出名的干旱,上哪兒找水去?
工程師們想了個辦法:
從幾百公里外的博斯騰湖引水過來。
博斯騰湖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
雖然距離遠,但修個大管道把水引過來。
同時在地下打了幾十口井,把地下的咸水也抽上來用。
就這樣,一座現代化的鉀鹽廠在沙漠里建起來了。
機器24小時不停地轉,把地下的鉀鹽挖上來,加工成化肥。
“毒地”竟然開始回血了
鉀鹽廠建起來后,奇跡開始發生了。
為了開工廠,工程師們修了公路,拉了電線,引了水源。
沒想到,這些基礎設施竟然慢慢“喚醒”了這片死寂的土地。
2010年的一個春天,巡邏的工人突然發現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景象——在距離核試驗區不遠的地方,竟然長出了一小片蘆葦!
這可不得了!
要知道,自從1964年第一次核試驗以來,40多年里羅布泊就沒有長過任何植物。
連最頑強的駱駝刺都死了,現在竟然有蘆葦冒出來?
這簡直就像在火星上發現了綠色植物一樣不可思議。
消息傳出去,生物學家都坐不住了。
他們穿著防護服,帶著各種檢測儀器,急急忙忙趕到現場。
大家心里都在想:
這些蘆葦是不是變異了?
土壤里的輻射到底還有多少?
檢測結果讓所有人都驚呆了——土壤中的輻射值竟然已經降到了安全范圍!
這怎么可能?
當年核試驗留下的那些“毒素”去哪兒了?
科學家們仔細研究后發現,原來大自然有自己的解毒辦法。
羅布泊的土壤特別特別堿。
PH值高達9-10,比一般的土壤堿性強得多。
這種強堿性的土壤就像個巨大的吸塵器,把那些放射性的塵埃牢牢“鎖”在了地下,不讓它們到處亂飛。
更妙的是,羅布泊常年不下雨,干得要死。
如果是在南方那種經常下雨的地方,雨水會把污染物沖得到處都是。
但在羅布泊,沒有雨水沖刷,那些“毒素”就老老實實呆在原地。
羅布泊這個地方太干太堿,反而把核污染給制服了。
這就像有些毒蛇的毒,碰到特定的環境就失效了一樣。
那些蘆葦是從哪兒來的?
科學家發現,原來是鉀鹽廠引來的水起了作用。
雖然用的是地下咸水和博斯騰湖的水。
但有了水,土壤就有了濕氣。
而蘆葦的種子,可能是被風從很遠的地方吹過來的,遇到合適的環境就發芽了。
更讓人驚喜的是,隨著蘆葦的生長,竟然還吸引來了一些小蟲子,甚至還有鳥兒飛過來覓食。
生物學家興奮地說:
“這是一個生態系統正在重建的信號!”
從那以后,每年春天都會有新的植物冒出來。
雖然種類不多,長得也不茂盛。
但對于一個曾經被判了“死刑”的地方來說,這已經是天大的奇跡了。
如今的羅布泊
經過一系列勘察,科學家們摸清了家底:
這里的鉀鹽儲量達到2.5億噸!
什么概念?
就是說全國四分之三的鉀鹽都在這里。
更厲害的是,這里已經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硫酸鉀生產基地。
每年能生產160萬噸硫酸鉀。
夠給全國一半的農田施肥!
圍繞著鉀鹽基地,一個真正的小鎮建起來了。
鎮上有餐館,師傅們做得一手好新疆菜,大盤雞、抓飯、烤羊肉串,十里飄香。
有旅館,專門接待來這里出差和旅游的人。
還有學校,工人們的孩子就在這里上學,不用跑到幾百公里外去。
醫院也有,小病小痛不用愁。
最讓人感慨的是,這里現在常住人口超過1萬人!
最讓人不敢相信的是,羅布泊腹地現在竟然有了近2萬平方公里的綠化景觀!
工程師們種了30多種耐旱植物:
沙棗、檉柳、梭梭、胡楊……
這些在別的地方不起眼的植物,在羅布泊就是寶貝。
它們頑強地扎根在鹽堿地里,給這片土地帶來了久違的綠色。
更神奇的是,人們還在這里挖了人工湖!
在沙漠里挖湖,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但工程師們真的做到了。
有了水就有了生命。
現在這里已經吸引了150多種鳥類和20多種野生動物回歸!
其中還包括一些珍稀動物。
比如瀕危的野駱駝。
本來在羅布泊絕跡了幾十年,現在竟然又回來了!
還真是一個傳奇
說起來也真是神奇。
羅布泊這地方,先是為了國家安全犧牲了自己,承受了那么大的痛苦。
后來又為了國家的農業發展和老百姓吃飯問題,貢獻出了自己的寶藏。
從某種意義上說,羅布泊就像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先是受苦受難,后來苦盡甘來。
這片曾經讓中國人挺直腰桿的土地,如今又為中國人的飯碗提供了保障。
羅布泊,從死亡之海到聚寶盆,還真是一個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