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有為
來源 | 品牌觀察官(ID:pinpaigcguan)
引言:說起太平鳥,相信很多80、90后都有記憶。上學路上櫥窗前總是忍不住多看幾眼,工作后買的第一件像樣衣服,也可能是年終獎犒勞自己的小“奢侈”。
可現在的太平鳥,不僅被網友吐槽“燒錢鳥”,“物是鳥非”!三年還關了1800多家門店,營收和利潤也一路下滑,曾經紅遍全國的它,到底怎么了?
風光不再
太平鳥這幾年摔得有點狠
說起來,太平鳥的下坡路還真不是一夜之間的事兒。
2017年剛上市那會兒,它就被貼上了“國貨之光”的標簽,一路高歌猛進,到2021年更是迎來高光時刻:全年營收突破109億元,股價沖到55塊一股,是當年服裝圈里當之無愧的“明星股”。
那時無論是一線都市還是小縣城,商場櫥窗里總有它的影子,很多年輕人初入職場,人生第一件像樣的通勤裝,買的就是太平鳥。
可是風光不過三年,從2022年開始,太平鳥的業績就一路下滑,跌得那叫一個扎實。
根據其公司年報顯示,2022年營收同比下滑21.24%,2023年繼續掉了9.41%,到了2024年,更是同比下滑12.34%,只剩下68.31億元,創下2017年上市以來的新低。
利潤也沒能幸免,2024年歸母凈利潤跌到2.6億元,同比大減38.7%,基本回到了原點。
最直觀的問題是賣不動,以襯衫為例,作為主力品類之一,2024年的銷量竟然大跌了37.74%。
而且不是所有產品線都減少生產了,像褲子、毛衣、外套這些品類產量還增加了,但銷量沒跟上,意味著一大堆衣服“壓倉庫”。
結果就是庫存爆炸:該公司2024年年報顯示,太平鳥的期末存貨凈值高達17.36億元,比上一年還多出2.27億,庫存周轉天數也拉長到了192天,比上年多了9天。
也就是說,太平鳥做出來的衣服,基本上半年才能賣出去一輪,這在節奏飛快的服裝行業里,可以說是“龜速”了。
我們可以看到這不是“賣得差”那么簡單,而是連成本控制、商品企劃、渠道效率都出了問題。
更難的是,2024年太平鳥還一口氣關了800多家實體門店,全國門店總數從2021年的5214家銳減至3373家,三年蒸發了1841家。
這說明它不僅“賣不好”,就連線下門店也撐不住了,節節敗退。
從高光時刻跌到現在這個樣子,太平鳥這幾年確實“摔得有點狠”,過去靠渠道擴張和營銷堆起來的繁榮,如今一個個都成了包袱。
那些沒賣出去的衣服、關掉的門店、轉不快的庫存,一筆筆的都在吞掉原本應該屬于未來的利潤。
貴、亂、掉價快
消費者開始“脫粉”了
以前買太平鳥,是一種小小的成就感,不是最便宜的,但買得起,不是大牌,但穿上像那么回事。
可現在,很多老顧客說,在走進太平鳥門店的那一刻,感受已經變了,貴得莫名其妙,樣子又不討喜。
一件襯衫動不動四五百,一件大衣飆到三四千,看價格像是要沖奢侈品牌的架勢,打開吊牌再摸摸面料,卻給人一種“嗯?這不就是某寶99元質感?”的錯覺。
更離譜的是,有網友吐槽剛買回家的衣服只穿了兩次,袖口就開始起球,扣子還松動了,一看線頭恨不得自己回家重縫一遍。
其實貴也不是原罪,問題是這個“貴”讓人看不出值在哪兒。
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你賣得貴,要有貴的理由,是材質更好?設計更獨特?剪裁更貼合?但太平鳥給出的答案似乎是“貴得沒來由”。
而且價格還不穩定,今天原價買,明天半價見,后天直接清倉大甩賣,一件春天剛上市的皮衣賣799,結果夏天打骨折399,到了年末199一口氣甩。
買得早的用戶直接被背刺,不少人開始總結“太平鳥避坑指南”:別買新品,等季末再撿漏。
這種“價格大跳水”的操作,不僅讓消費者心累,更讓消費者對品牌失去了信任,原本太平鳥就不是走高端路線的,它靠的是中檔價位配合時尚設計,給人一種“買得起的體面感”。
可現在倒好,價格上摸著天花板,風格卻越來越讓人一頭霧水,曾經它是都市白領的首選,穿著去上班、約會都合適。
現在一走進門店,好像啥風格都摻一點,有點甜辣風、有點小學生T臺秀、有點跨界大聯名,結果是“啥也不像”,老顧客不認,新顧客不買賬,設計越來越偏,品牌越來越糊。
也有人說,太平鳥這幾年太想抓住年輕人了,結果反倒失去了原來的自我。
在風格“亂燉”的背后,是品牌調性的一次次搖擺。一會兒要走輕奢風,一會兒又玩快時尚路線,最后的結果就是誰都沒討好。
消費者不是不愿意買,而是被“買了又后悔”的經歷教會了“再看看”。一旦“性價比”三個字被徹底打上問號,品牌的好感度也就成了過去式。
大店不一定好看
明星也救不了它
太平鳥最近幾年像是走進了一個怪圈:門店越關越多,動靜卻越搞越大。
一邊在全國各地瘋狂關店,另一邊又大張旗鼓地砸錢開“旗艦大店”,名字聽起來很牛,比如“超級壹號店”,地段也挑得挺硬核的,上海南京路、寧波天一廣場、武漢楚河漢街、長春、杭州!基本都是核心商圈的黃金地段。
聽起來像是在放大招,現實卻是“雷聲大,雨點小”。
這些大店裝修確實亮眼,空間也夠大,但開店不等于賺錢,被高租金、高人力、高庫存壓著,大店成本跟燒爐子一樣,起碼得幾百萬一間。
但是大而不精的門店吸引的只是“逛一圈”的人氣,真正“掏腰包”的顧客還是要看產品說話,如果衣服不吸引人,那再大的店也撐不起長期的回頭率。
太平鳥顯然也想紅回去,所以把“流量密碼”拉滿。
從歐陽娜娜、王一博到白敬亭、張婧儀,代言人一波接一波,全是年輕人熟面孔,你刷個抖音、小紅書,總能看見太平鳥在夾縫里“硬刷存在感”。
但問題是,明星頂多幫你拉一波曝光,不可能替你賣貨,如果產品沒跟上節奏,代言人也救不了場。
從數據上看,太平鳥現在花的錢幾乎都砸在了“露面”上。
2024年,它的銷售費用高達26.39億元,占全年收入的38.79%,也就是說,每掙100塊,就有將近40塊花在了打廣告、做營銷上,而真正用來打磨產品的研發費用只有1.74億元,占比還不到3%。
一邊是鋪天蓋地的廣告,一邊是極其謹慎的產品投入,這像不像把錢扔進煙花堆里燒著看熱鬧?
太平鳥這幾年看起來折騰得挺猛,其實核心問題一直沒變:衣服做得有沒有誠意,穿得出去、看得上眼、值不值那個價,明星再紅,顧客也不是傻子,店再大,衣服不好看,轉身就走。
太平鳥要變年輕?
可年輕人根本不吃這一套
2024年,官方明確表示要聚焦25到35歲的一二線城市中產女性,說白了,就是想把自己重新包裝成都市新中產的“時髦擔當”。
聽起來方向沒毛病,但是年輕人根本不吃這一套了。
現在的消費者,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年輕女生,早就不是“看到明星穿就跟風買”的時代了。
她們買衣服挑得很,既要設計感,又要質感,更要性價比,面料、剪裁、工藝,哪個差一點都不行,畢竟大家都是看了無數測評、摸過太多面料長大的消費者。
說是主打的是“中端”,但價格動不動就上千,跟輕奢掰手腕,質量卻又撐不起這個價格,那消費者自然而然會拿它跟ZARA、UR甚至網紅品牌比。
這一比較,更炸裂了:價格比別人貴、風格比別人亂、口碑還說不上穩定。年輕人一看:哎呀,這買回來怕不是又后悔。
其實它以前做得好的時候,反而沒這么“使勁兒”,產品風格清新,路線明朗,是那種“一看就知道適合誰”的品牌。
現在反而用力過猛,什么人都想抓,最后誰也沒抓住,不少曾經的忠實粉都表示:現在看到太平鳥新出的衣服,更多是“路過”,而不是“想買”。
太平鳥的下滑,不是一時的“水土不服”,而是多年積累的問題集中爆發。
從昔日“國貨之光”,到如今“物是鳥非”,它經歷的不只是生意的起落,更是品牌與時代脫節的痛。
市場已經變了,消費者也早不是過去那個“看著LOGO就買單”的模樣。
其實,大家不是非要“踩”它,反而是有點惋惜,曾經那個能讓人穿得體面、買得起又不掉價的太平鳥,是多少人青春的時尚啟蒙。
但今天的她,一邊迷失在流量和噱頭里,一邊又還沒真正找回做衣服的初心。
品牌想長久,靠的從來不是誰更吵,而是誰更懂人,太平鳥要“飛”得更遠,恐怕得先落地。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