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哈佛留學要涼了?
當美國國土安全部正式宣布,禁止哈佛大學被禁止招收新的國際學生后,燒了百萬顧問費的父母們慌了。
為升學投入的上百萬成本,會不會就此打水漂?
作為美國頂尖學府的標桿,哈佛遭遇的最新禁令,錄取政策突變,如同一枚深水炸彈。
一邊是 美本就讀成本越來越高,八大藤校已經紛紛邁入「9萬美元俱樂部」。甚至有院校的部分專業,一年就讀成本已經邁過了10萬美元大關。
另一邊是隨著 在美國上大學 成本的水漲船高,升學咨詢行業也 隨之冉冉升起。
根據營銷公司IBISWorld的數據,獨立教育咨詢行業的價值 ,已經在短短10年間,從4億美元飆升至30億美元,暴增了650%!
這一行業的欣欣向榮,可以說全都是由父母們拱起來的。
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中高產父母,在教育這件事上,達成了高度一致:為了名校,花多少都不算多。
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 留學全知道(ID:EduKnow),
作者:卯卯
帶了我家娃
就不能帶他的同學了哦
大學申請顧問的價格令人咋舌。
幾萬、十幾萬已屬稀松平常,上百萬也不再罕見。
在美國,一家名為Command Education的升學機構,收費最高已經達到75萬美元,包括從7年級到大學入學的全部費用,合人民幣約540萬。
如果學生在早申階段沒能上岸,臨時找他們做常規輪申請補救,價格則高達25萬美元。
他們接收的學生中,年齡最小的才12歲。
Command的現有客戶包括Instagram上粉絲最多的 大網紅 、歐洲最大銀行 之一 的首席執行官以及某國總統。
除了身在紐約的 大多數學生 外 , 他們的學生還分布在英國精英私校和其他海外地區。
這些富裕家庭,為這家公司帶來每年超2000萬美元的營業額。而Command的CEO Rim 則靠此在曼哈頓和邁阿密等地賺到了多所千萬豪宅。
這還僅僅是升學顧問行業中的冰山一角。
全球的父母們,硬生生拱起了這一行業。
#有億萬富豪為了參加和升學顧問的電話會議,甚至取消自己的董事會會議;
#一個英國家長會讓顧問簽署一份長達40頁的保密協議;
#曼哈頓一個私校學生的家長愿意出150萬美元,只要求這家升學機構不再接他同班同學的單。
甚至可以說,高昂的收費,正是不缺錢的父母們“哄抬物價”的結果。
創業之初,Rim的咨詢費用為每小時75美元。 后來 , 一位億萬富翁客戶 對他 直言:“除非你把時薪漲到1500美元,否則沒人會重視你。”
包括Command在內的眾多升學機構,為這些家庭提供從考試輔導到“打造人設”的一系列服務。
隨著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現在的申請者們反而越來越不知道名校要的到底是什么。
“頂級大學不再需要全才,他們想要‘偏才’——比如一個編程天才,或者一個社會活動家。”
為此, 升學機構 會為每位學生設計“專屬標簽” 。
比如, 一 名熱愛美妝的高中生 被精心安排好 創建 了 TikTok賬號測評護膚品,借此積累8萬粉絲,最終向慈善機構捐贈樣品,成功叩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大門。
這一切都明碼標價。
砸錢砸出的名校機會,不由得讓人對教育資源分配產生質疑。
2019年 就曾曝出 “ 高校招生舞弊案”, 當時有 57人被起訴 。其中還包括曾出演《絕望的主婦》的 女 演員費莉西蒂·霍夫曼 。她 因 花錢 篡改女兒 的 SAT成績 ,被判 入獄11天 以及罰款 。
大學招生官
「逼」得學生們標新立異
在事業上如此成功的精英父母,為何如此依賴顧問來負責孩子的升學?
「隔行如隔山」,有一定的道理。
作為一名紐約的從業十年的文書導師,Sarah經常聽到學生對她說:“我實在是什么東西都想不到。”
對自己缺乏了解,實際上是多數人的常態。
Sarah舉例道:“ 當你被要求講述人生中重要的經歷時,你很容易忘記所有曾經發生過的事 情。這就像在公司聚會上被邀請說 「 一件關于你自己的趣事 」 時那種焦慮的放大版,你突然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人。 ”
申請大學亦是如此。
對音樂的熱愛?鉆研某一學科的煎熬?夏令營的經歷?現在這些都成了“老 一 套”。
擁有全A成績單、完美SAT分數和各種夏校經歷的孩子越來越多,但名校錄取名額就那么多。
文書導師以及其他升學導師扮演的角色,正是幫助學生捕捉他們自己的聲音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提煉和放大他們每個人獨有的特質。
我們曾采訪過一個名校上岸的學生,如何看到AI對于申請顧問的沖擊。
她給我們的回答是:“AI看你的方式,實際上就是你自己看你自己的方式。而顧問從他人的角度,才能真正幫我發掘那些我自己看不到、但很可貴的特質。”
這導致了 升學 咨詢行業的蓬勃發展, 達到目前30億美元的高規模。
許多 顧問公司 開始 打造學生“ 個人品牌 ” 的概念 ,用一句口號般清晰明朗的形象給 青少年 打造獨特印記、 彰顯自我,從而脫穎而出。
和那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企 業品牌一樣,個人品牌 就是 將 學生 所 擁有 的 一切誠實、正直、 友善、領導力等特點, 提煉成一目了然的統一形象。
美國的一家升學 咨 詢公司,在其網站上 這樣介紹“個人品牌”的打造 :“每個人都很復雜,但招生官只有很少的時間來了解每個潛在學生。聰明的學生會將自身的關鍵特質提煉成個人‘品牌’,并將其推銷給大學招生官。”
不得不說,這一套對于申請大學來說,的確行之有效。
“認識你自己”,短短五個字,從古至今都是人生重要且難以破解的命題,需要耗時費力才能交出對自己的答案。
但不幸的是,申請 大學的學生們 并沒有那么多時間。
升學機構會通過 課程計劃和研討會,引導學生通過5到10個簡單的步驟打造自己的 個人形象 。
大多數課程計劃和研討會都以 一些這樣的 問題開頭,比如“當你不在教室里時,你希望人們講述你什么樣的故事?”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希望在別人眼里很“酷”、很“有吸引力”。但在這種價值導向下,他們 更應該成為 “敬業的運動員”、“富有同情心的領導者”或“環保音樂家”之類的標簽。
一旦學生們 在機構的引導下 勾勒出理想自我的雛形,就會 隨之得到 一些 “符合人設”的 指 導,讓他們 能充分展示出這些特質。
升學機構
批量打造學生的“個性”
對于幾分鐘看完一份學生簡歷的名校招生官來說,這樣的策略十分有效。
申請結果來看,這樣做也很高效。
但對于學生的成長和自我探索而言,卻未必是好事。
盡管身在行業中,作為資深文書導師的Sarah卻依然認為:“ 如果學生過早或過于明確地給自己打上烙印,他們可能會錯過為成年生活做好準備的探索機會。 ”
鮮明的個人特質應該是實踐過后自然形成的,而現在升學指導的常態,更近乎“先射箭再畫靶子”,從成長的角度來看,本末倒置。
許多大學顧問建議從九年級開始將活動與大學目標相結合,美國國家認證大學規劃師協會 更是 建議學生在初中就“與父母、監護人和/或學術顧問溝通,為你的教育和職業相關目標制定清晰的規劃”。
要一群中學生清醒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想法細想有些荒誕。
但 這卻已經成了如今大學申請者們的常態。
規劃前置化,提前想好就業方向,一切都要在計劃之中……
觀察行業多年,Sarah發現 許多高中畢業生已經明確了職業目標,并附上了相關的課外活動簡歷。
這給學生們自身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
他們和父母渴望盡早融入這個社會,而社會本身卻在以難以想象的速度不斷變化。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讓一切控制在掌握之中,自然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和焦慮。
在如今的大學申請規劃中,經常被提到的一個詞就是“ 一致性” :學術目標、課外活動、競賽科研,都要保持和未來申請以及職業規劃的一致,高度專注于一個核心。
但對于 青少年 來說 , 這種期望實際是不 合 理 的 。 在青春期 改變的興趣、觀點和表達方式 再正常不過, 而且 這對于成長來說也很有 意義。
對于旨在升學的 父 母來說, 讓孩子們把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探索”放在第一位, 可能 帶上了 冒險的 意味。
對自我的不斷探索和 洞察很難量化, 更難在申請中呈現給招生官;但這對于孩子人生的成長卻又充滿意義。
為了讓孩子們為世界做好準備, 父母需要的 不僅 是 為他們提供成就的機會,還需要為他們提供失敗、學習、探索和改變想法的機會。
大學申請本身就有著微妙的矛盾性。這既是學生自我發現的契機,又是一場無情的資源爭奪戰。
而顧問的角色也因此更為復雜,既要傳授通用的“游戲規則”,又最好能在此基礎上保護好孩子的成長空間。
當下的社會并不是一個能容納每個家庭無限試錯成本的社會。
相對于讓孩子從曲折中自己生長出道路,父母們更信賴把這一切交給看起來“流水線”、但的確更高效的升學機構 ,一手捧出了這個快速膨脹的行業。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