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系菲亞特-安薩爾多P26/40,又稱P40中型坦克。戰斗權重為3.3,在更新1.85“超音速”中引入。
二戰初期,意大利陸軍的主力坦克在實戰中暴露出裝甲薄弱、火力不足等問題,墨索里尼要求研制一種防護更厚、火力更強的坦克,以取代現役的車輛。1940年,意大利軍事參謀部啟動新型坦克研制計劃,由菲亞特公司主導。最初設計方案為戰斗全重20噸,但因無法安裝大口徑火炮且缺乏升級潛力,被否決后調整為25噸,搭載新型75毫米戰防炮。1941年中旬,菲亞特公司完成首輛原型車制造并開始測試。同年,德國向意大利提供一輛繳獲的蘇制T-34-76中型坦克,菲亞特公司據此對新型坦克進行修改,包括加厚裝甲、換裝新型發動機等。1943年,新型坦克正式定型,被命名為P40重型坦克,但按照德美英的標準,它屬于中型坦克。
意大利陸軍曾訂購了500輛P40,但在1943年意大利投降前僅生產了約21輛,曾有三輛在米蘭地區使用,但相關作戰記錄較少。這些坦克在意大利軍隊中服役時間較短,由于意大利在戰爭中的局勢不利,且其生產數量有限,未能在意大利軍隊中發揮重大作用。而在意大利投降后,德國占領了意大利的坦克工廠,繼續生產P40坦克,直至德國戰敗前,共生產了約100輛。德軍將捕獲和后續生產的P40命名為ZPzKfw P40 737(i),并在意大利戰場和其他一些戰場上使用。但由于P40存在發動機不可靠、缺乏車長指揮塔和裝甲防護薄弱等問題,德國人主要將其用在二線戰場。
1944年10月,第24黨衛軍山地旅接收了20到22輛P40,主要用于在意大利北部打擊意大利游擊隊,以及在鄰國南斯拉夫打擊鐵托的游擊隊。但在1945年5月初,在Tarvisio Pass附近和英國部隊交戰,損失了兩輛;戰爭結束后,剩余坦克被拋棄在菲拉赫(Villach)的一條路上。在1944年11月中旬,13輛P40交給了第15德國警察裝甲連,主要在意大利西北部執行安全保障任務;戰爭結束后,坦克連向意大利游擊隊投降,坦克被拋棄在Novara。此外,在1944年12月,15輛P40坦克部署在第10裝甲連,部隊在維羅納附近的重要地區進行巡邏,1945年4月末移防到了波爾查諾(Bozen),在奧地利邊境附近,后來向美軍投降。
戰后,由于戰損、被回收以及時間久遠等因素,據公開資料顯示僅剩兩輛P40保存在意大利的陸軍博物館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