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網易科技《態(tài)度》欄目
作者 | 崔玉賢
2025年5月25日,《CMG世界機器人大賽·系列賽》機甲格斗擂臺賽今晚舉行,這是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格斗競技賽事,全程高能,讓大家看到了科技進步的力量。
“未來已來”、“科技強國”、“具有時代意義的比賽”、“宇樹科技牛X”、“我是歷史的見證者”……比賽過程中,網友們忍不住評論道。
這場比賽主要由表演賽和競技賽兩部分組成,雖然是四組參賽隊伍但機器人本體均來自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G1。
“通過格斗比賽,可以驗證機器人結構的極限,從而不斷進行調整,進一步完善機器人結構穩(wěn)定性。”宇樹科技在賽前接受央視采訪時提到。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田豐說》視頻策劃人田豐向網易科技表示,這場機器人格斗賽,重點是和對手比拼臂-腳-腦協同運動能力,機器人攻擊和防御的速度與精度都很重要。
1、大賽主角是誰?
本次大賽的是宇樹科技最新研發(fā)的 G1人形機器人,身高1.32米、重25公斤,配備43個高扭矩關節(jié)電機。
根據介紹,G1人形機器人可以實現直拳刺探、左右勾拳、上勾拳、組合拳、前踢、左右側踢、閃避、跌倒起身等超難動作。
在比賽過程中,參賽機器人在跌倒后有時候不到5秒即可起身,有時候甚至可以實現鯉魚打挺起身,全場鼓掌喝彩。
2、 賽制規(guī)則:
三個回合,每個回合2分鐘,三個回合總積分最高的選手獲得勝利。擊打擊中頭部或軀干為有效打擊,正面擊打和背面擊打都算。擊中手部1分,擊中腿部3分;倒地一次扣5分,如果擊倒在地8秒不起,直接扣10分,比賽結束。
3、比賽看點:
人機協作,關注人和機器人如何協作贏得比賽;技術平衡,機器人在結構與功能、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上的平衡;技能展示,機器人技能的流暢度、人機協同決策、倒地后恢復動作等。
目前機器人的操作模式主要包括AI語音操控、手柄操控、體感操控。采用手柄操控作為核心交互方式,大幅提升了比賽的競技性、趣味性、實時性和娛樂性,讓參賽者更直觀、更精準地操控機器人,從而增強沉浸體驗感和戰(zhàn)術自由度。手柄操控更易于上手,能讓更多普通用戶也能享受機器人競技樂趣,有利于擴大參賽者范圍,推動人形機器人競技普及。
此次人形機器人的拳擊比賽基本上采取了遙控手柄的方式參賽,因此需要考驗人與機器人的協調能力。
4、機器人格斗訓練的難點在哪?
瞬間爆發(fā)力要求高:需要機器人具備強大的動力系統來提供足夠的扭矩,以實現快速動作響應。
控制算法精準度和穩(wěn)定性要求高:控制算法要實時處理大量傳感器數據,精確計算身體各部位的運動軌跡與發(fā)力時機,實現對多關節(jié)、重心、姿態(tài)毫秒級的精準控制,保證動作既有力又不失協調。
機械結構強度要求高:在進行該動作時,機器人的機械結構需要承受較大的沖擊力,對關節(jié)、骨骼等結構的強度和穩(wěn)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比賽意義:
業(yè)內人士認為,此次比賽展示了機器人在指令響應實時性、受打擊后平衡恢復、抗打擊能力、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的進步。
田豐向網易科技表示人類通過手、胳膊與腿來體現手藝、武藝,如機器人能學會“詠春”、“泰拳”等自由搏擊武藝技能庫,則也能學會舞蹈、產線工藝、非遺手藝。另一方面,表演型機器人本身也是對社會大眾的一系列開放式科普,很可能會激發(fā)青少年、大學生、程序員、工程師對機器人產業(yè)的志向和興趣。
在未來場景落地方面,田豐認為,此次宇樹G1機器人展示的左右勾拳、側踢等高難度動作,驗證了其動態(tài)平衡系統(被擊倒后4秒自主恢復站立)和毫秒級關節(jié)扭矩響應能力 。這類實時對抗數據積累(單場產生10TB運動數據),可直接遷移至工業(yè)場景的緊急避障、協作搬運等需求。
他認為,賽事中驗證的強化學習框架(百萬次仿真訓練)和UnifoLMV2.0決策系統,為工業(yè)場景的自主決策提供開源基礎,降低中小企業(yè)算法開發(fā)門檻 。
編者按:這場人形機器人的格斗巔峰對決,絕非簡單意義上的體育賽事,而是向大眾展示了中國人形機器人的科技成果,我們有幸見證了這場比賽。鐵甲鋼拳,讓科幻走進了現實,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點,我們每個人都是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