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的本質就是炮戰”,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俄烏沖突中,雙方日均消耗數萬發炮彈;中東戰場上,遠程火箭炮的跨區域覆蓋改寫戰場規則。在這些“鋼鐵大炮”的較量中,東大絲毫不慌,還好沒有聽信忽悠,放棄本國的火炮升級,那無異于自廢武功。
當下中國最先進的大口徑火炮是自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它憑借優秀的性能,成為全球陸軍火力體系的標桿。
這款凝聚我國軍工智慧的重型裝備,研制時間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脫胎于PLZ-45型自行榴彈炮的技術積累,2005年定型列裝后,迅速成為中國陸軍重型合成旅的核心裝備。
這門火炮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粗壯的身管,52倍口徑155毫米,炮管長度8.06米,采用國產第二代膛線技術,炮彈初速達到了930米/秒,同時炮管壽命也增加了。
它擁有模塊化裝藥系統,其彈藥選擇極為豐富,常規底排彈射程39公里,火箭增程彈延伸至53公里,而國產WS-35型火箭增程底排彈的射程突破100公里,成為全球同口徑火炮中射程最遠的型號之一。
更令人驚嘆的是其火力密度,緊急情況下,3發炮彈可在15秒內齊射,持續射速達每分鐘8-10發,遠超多數同類裝備。在朱日和演習中,PLZ-05曾創下“首發命中、三發覆蓋”的紀錄,對20公里外的模擬指揮所實現精確摧毀。
機動性是自行火炮的生存之本。PLZ-05采用國產第二代履帶式通用底盤,配備800馬力柴油發動機和液氣-扭桿混合懸掛系統。這種設計使其公路時速達65公里,越野時速40公里,最大行程足足有550公里。
更關鍵的是其快速反應能力,它從行軍狀態進入射擊準備僅需1分鐘,液壓鎖定駐鋤裝置可在30秒內完成穩定。高原測試數據顯示,即便在海拔4000米、氣溫零下30攝氏度的極端環境下,其發動機功率衰減不超過15%,昆侖山上都可以用 。
信息化水平是PLZ-05的“神經中樞”,是決勝關鍵。其火控系統集成慣性導航、衛星定位、氣象雷達和彈道計算機,能接收無人機、偵察車傳回的目標數據,20秒內完成諸元解算并自動調炮。
在珠海航展的演示中,PLZ-05曾與50公里外的偵察無人機組成“獵—殲”系統,對移動靶標的命中率達到98%。更值得關注的是其體系協同能力,通過數據鏈與聯合作戰平臺對接,可同時處理12個目標參數,一分鐘之內完成炮彈發射。
這種數字化改造讓PLZ-05從傳統的火力平臺升級為智能節點,集進攻、偵查、通訊、指揮一體。這才是現代自行火炮的決勝法寶,二戰時期“傻、大、黑、粗”的自行火炮早就落伍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炮戰,現代炮戰最重要的是火炮不能扎堆,要隔的很遠,打完就跑,只有信息化水平高才能完成戰場的調度。
PLZ-05采用全焊接鋼裝甲與鋁合金炮塔組合,車體正面可抵御14.5毫米穿甲彈,頂部加裝格柵裝甲抵御無人機攻擊。自行火炮不是坦克,它更多是在離接觸線很遠的后方開火,危險性比較低,不需要特別厚實的裝甲。
PLZ-05的炮塔吊籃結構隔離乘員與高溫藥筒,供輸彈系統配備防護框架,5人協同作業效率提升40%。彈藥補給系統同樣經過精心設計,配套彈藥輸送車實現自動補彈,持續作戰能力和安全性相比之前的自行火炮增強了不少。
把PLZ-05放到國際上,它還足夠先進嗎?
德國PzH 2000自行榴彈炮以“數字化炮兵”著稱,射速高達每分鐘13發,配備自動裝彈機和數字化火控系統,但其52倍徑火炮射程僅54公里,且單車造價高達700萬歐元,列裝規模受限。
俄羅斯2S35自行榴彈炮采用無人炮塔設計,射速可達每分鐘20發,還配末敏彈,但俄烏沖突中暴露出可靠性問題。
韓國K-9雖以1800門的產量成為全球部署最廣的自行火炮,但其最大射程僅40公里,2010年延坪島炮戰中多次出現機械故障。
日本19式自行榴彈炮雖擅長山地作戰,但射程也只有40公里,信息化依賴美國Link-16數據鏈,戰略投送依賴重型運輸機。
相較之下,PLZ-05幾乎沒有短板,價格也比德國的便宜,是各項都很均衡的一款自行火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