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26日消息,繼北京亦莊馬拉松后,人形機器人比賽再次開賽了。這次比的不是跑步,而是格斗。
《CMG世界機器人大賽·系列賽》機甲格斗擂臺賽采用積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鐘。擊中頭部、軀干為有效擊打,手部動作有效擊打計1分,腿部動作有效擊打計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擊倒8秒內無法起身則扣10分,本回合結束。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作為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格斗競技賽事,本次比賽在競技賽之前還進行了表演賽。表演賽中,人形機器人結合燈光與音樂編排,充分展現其協同控制與動態響應能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本次比賽中宇樹科技的機器人的操作除此前已知的手柄控制外,還用到了語音控制和體感控制兩種操作方式。
“來一個左直拳,再來一個右直拳。”宇樹科技工作人員在5月21日的直播中演示了通過語音控制格斗機器人。此次格斗比賽中,宇樹科技機器人重點展示刺拳、勾拳、踢腿、閃避等9種格斗動作。
宇樹科技董事王其鑫5月25日晚間在央視直播中介紹:“讓機器人學會一套動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現在我們其實都依靠AI的技術手段來讓機器人學習。首先動作捕捉會基于一些專業的格斗運動員,(根據)他們的動作捕捉數據,讓機器人在虛擬的世界里來學習這些動作。”
人形機器人“擂臺賽”開打
據央視新聞26日消息,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的加速迭代不斷刷新我們對具身智能領域的認知,每一個新技能的解鎖,都是技術水平的又一次跨越。從會走到會跑,從空翻到格斗,人形機器人的靈活度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實現蝶變。
站得穩,是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的必修課。走路、跑步、跳舞、空翻,再到如今的格斗競技,人形機器人的穩定性和控制力也在經受越來越復雜的考驗。機器人如何在極大的外部沖擊下保持平衡,一直是備受關注的焦點。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似簡單的起身動作,需要運動控制算法調用機器人全身29個電機同步配合才能完成。倒地以后能不能在8秒內快速起身,是這場格斗賽事中至關重要的一項評判依據,也是對人形機器人軟硬件技術的一次抗壓試驗。
在格斗賽場上,通過AI控制算法的優化,機器人可以實現毫秒級的動作響應,在外部沖擊下實時調動各個關節電機,站得更穩,起身更快。
在剛剛結束的比賽中,操作員陸鑫操控的AI策算師最終獲得冠軍,獲得"格斗之星"稱號。曾經出現在科幻電影里的人形機器人,近幾年正以驚人的速度走進大眾視野。從蹣跚學步到機甲格斗,在科技與熱血交織的舞臺上,人形機器人不僅展示了技術實力,也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揭秘一:人形機器人如何學習格斗動作?
以參加本次比賽的人形機器人G1為例,它目前已經具備8套基礎格斗動作和多個組合動作,包括直拳、勾拳、踢腿等等。
揭秘二:人類如何操控機器人格斗?
在格斗賽場上,操作員主要通過語音控制、遙控控制兩種方式實現對機器人的操控,可謂是實時操控,人機協同。比賽前夕,技術人員就已經測試了“語音控制”的人機交互新功能。
揭秘三:人形機器人格斗能訓練哪些能力?
據了解,真人拳擊比賽是不能用腿的,但機器人格斗賽中,由于不涉及對身體的傷害,機器人可以用腿。如果說機器人跑半馬更多的是比拼耐力與速度,那么格斗比賽則對機器人的靈活性與平衡性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賽前訓練時“抗擊打”“防過熱”等極限訓練和測試,就是為了讓人形機器人在極端條件下依然可以行走并做出復雜的動作。摔倒后,還能模擬人的形態自主站立。
CMG世界機器人大賽?系列賽設備測試員孫寶巖:因為它本身在打斗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自身揮出一些比較激烈的動作,另一方面還要面對對方選手的強烈攻擊。在整個過程中,如何讓自己保持平衡,并且在攻擊的同時不被對方打倒,平衡的考驗是重要的。
揭秘四:機器人格斗賽打開了哪些新空間?
本次機甲格斗擂臺賽提供的極端考驗環境,能促使算法持續優化升級,提升機器人的性能,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的生產生活。
2025年:機器人量產元年?
近年來,人形機器人賽道迎來爆發式增長,逐漸從科幻構想邁向商業現實。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數據,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4年的32.8億美元飆升至2032年的66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45.5%,遠超工業機器人20%的增速。
交銀國際認為,在政策驅動、技術拐點、場景革命及本土供應鏈優勢的多重共振下,國內人形機器人有望復制新能源汽車成功經驗,形成領先優勢。
民生證券分析認為,人形機器人即將進入產業化拐點,2025年全球預計將達萬臺級別。2025年,國內外頭部人形機器人公司即將進入量產階段。
而在資本市場,2022年以來,人形機器人板塊已迎來多輪行情。2025年1月初,馬斯克更新Optimus出貨預期,預計2027年出貨量達50萬至100萬臺;宇樹科技憑借B2-W四足機器狗的亮眼表現、人形機器人H1的春晚表演強勢破圈,帶動國產機器人關注度提升。
5月23日,新華社報道,據商務大數據監測,1月至4月,數字產品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8.4%,其中,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系統同比分別增長87.6%和16%。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每日經濟新聞、央視新聞、新華社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