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蔣介石懊悔不已:我最大的失策,就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
1946年,東北大地滿目瘡痍。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大舉北上,共產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誰能想到,這片被蔣介石視為雞肋的土地,最終成為了決定國共勝負的關鍵戰場。讓我們重返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揭開東北戰局扭轉乾坤的秘密。
1948年秋,遼沈戰役打響。東北野戰軍如猛虎下山,兩天就拿下了錦州。緊接著又把來增援的廖耀湘兵團一鍋端了。蔣介石苦心經營的東北防線土崩瓦解。
誰能想到,就在兩年前,東北戰場還是另一番光景。
那時候,國民黨可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不僅有美國大爺撐腰,還有七個精銳師壓陣。共產黨這邊呢?才十一萬人馬,裝備差得跟要飯的似的。
蔣介石心想,這仗還不是手到擒來?可他萬萬沒想到,這個雞肋差點把他噎死。
說到這兒,得先聊聊東北這塊地方。自古以來,這兒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光土地肥沃,地下還埋著數不清的聚寶盆。張作霖就是靠著這兒的軍工和鋼鐵,當上了東北王。
日本人也盯上了這塊肥肉。九一八事變一響,東北就成了日本人的后花園。
蔣介石對東北,說實在的,是又愛又恨。愛的是這兒的工業基礎,恨的是張學良那小子給他捅的簍子。西安事變那茬子事,可把老蔣嚇得夠嗆。
所以抗戰勝利后,蔣介石一度想把東北往外推。要不是美國人逼著,他指不定就把東北送人了。
1945年11月,蔣介石終于不情不愿地派兵進了東北。誰曾想,這一步棋,竟成了他最后悔的決定。
一開始,國民黨確實是風光無限。可共產黨也不是吃素的。他們開始清剿土匪,招降納叛。沒幾個月,兵力就翻了個倍。雖說還是處于下風,但至少有了一戰之力。
老蔣見久攻不下,心里直犯急。正琢磨要不要孤注一擲時,突然傳來大別山失守的消息。這下可把他嚇壞了,趕緊調兵遣將回防老巢。
就這么著,蔣介石錯過了最佳戰機。共產黨則抓住機會,穩扎穩打地發展壯大。
可蔣介石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先說打仗吧。國民黨將領大多是江浙人,對東北的地形地貌一竅不通。打仗就跟瞎子摸象似的,能不吃虧嗎?
再說天氣。東北的冬天,冷得能把人嚇尿。零下幾十度是家常便飯。國民黨大老爺們哪受得了這罪?不少士兵凍死凍傷。
最要命的是貪污腐敗。本來給前線的物資就不多,經過層層盤剝,到了基層士兵手里就所剩無幾了。你說這仗怎么打?
反觀共產黨這邊,雖然裝備差點,但是作風過硬。再加上老百姓的支持,愣是在逆境中殺出一條血路來。
就在國民黨軍隊日漸式微的時候,共產黨的東北野戰軍卻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了。
這支部隊可不得了。不僅人多,裝備也越來越好。最厲害的是,他們有一支訓練有素的炮兵和坦克兵。這在當時的解放軍中可是稀罕貨。
再加上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東北野戰軍的實力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三十萬、五十萬、七十萬。。。到最后竟然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多萬!
等蔣介石反應過來的時候,為時已晚。他的部隊被死死地困在了長春和錦州,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
最后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國民黨軍隊一蹶不振,在隨后的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中節節敗退。最后不得不倉皇渡江,退守臺灣。
有人說,蔣介石晚年總是感嘆我最大的失策,就是沒把精銳部隊撤出東北。可他哪里知道,就算當初撤出來了,結果也不會有什么兩樣。因為他忘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