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軍在北面部署了大量兵力,情況十分危急。
然而,作為肩負著重要戰略任務的北京軍區,面對這種情況時卻有些棘手。
原因是不管是司令員李德生還是政委紀登奎,都缺乏大兵團指揮經驗。
最終,在一番慎重考慮后,紀登奎直接向毛主席提出了申請:能否請粟裕同志到任……
主席的提拔
毛主席之所以對紀登奎引起興趣,還是因為他不同尋常的任職情況。
紀登奎的資歷并不算深厚,他在1937年參加八路軍,長年從事地方工作,擔任過晉東青年救國總會委員、冀魯豫第一地委民運部長等職。
到了解放時期,他又擔任了晉冀魯豫中央局組織部科長、魯山縣委書記等職。
可以說,他的軍事工作經驗幾乎是沒有。按理說像這樣的履歷應該很難在短時間內擔任重職,進入中央的視野。
因為我黨是經歷了長期革命戰爭才取得最終勝利的,所以在建國初期,擔任縣級或者以上職務的領導大多是有著豐富戰功的軍隊干部。
只有少部分是常年在蔣統區從事領導工作的干部。
不管是哪種經歷,紀同志都不具備。
但奇怪的是,建國初期的他,職位卻非常高,已經是河南省許昌地委書記了。
1951年,毛主席南下考察時,也發現了這一奇怪現象,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
后來經過了解后才知道,這都是因為紀登奎有極高的領導能力。
在戰爭年代中,不管是從事組織、管理還是教育工作,他總是能有創造性地想出新點子,每次都能在短時間內干出成績。
除此以外,他對革命工作總是保持著對革命工作的熱情,有一種干不好就決不罷休的架勢。常常夜以繼日工作,顧不上休息。
與他一起共事過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工作狂”,家人們也總是叫他“拼命三郎”。
毛主席非常欣賞這樣的人才,不過“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他還是想當面考察一下對方。
于是在南下的列車停留在許昌時,毛主席專門會見了這一位青年俊才。
這一年,也是紀登奎人生重大轉折的一年。那次,他向主席詳細匯報了許昌的工作情況后,主席又針對他個人發出了六連問。
對方表面上好像是在嘮家常,實際上是對他的資歷、膽識和人品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了解。
而第一次面對主席的他,不僅沒有緊張猶豫,也沒有刻意回避自己的缺點,而是迅速又毫不掩飾地一一做出回答。
并且他沒有刻意夸大自己的功績,而是如實說出了自己資歷不高的缺點。
他敢講真話和謙遜的品格讓主席印象深刻。后來主席到河南十多次,每次都點名讓紀登奎過來匯報工作。
漸漸地,兩人開始熟悉起來,而主席也逐漸萌生要重用他的想法。后來,紀登奎便陸續擔任了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等職。
彼時的他才不過四十多歲,像這樣一個年輕的干部,能如此迅速晉升到高級領導的行列,少不了主席的器重與提拔。
重要的職責
到了七十年代,主席特意找到他談話,表示想調他到北京工作。
然而,面對主席的重用,紀登奎卻顯得顧慮重重。他謙虛地表示,自己的能力不夠,水平不高,勝任不了這么重要的工作。
但主席卻對他充滿信心,鼓勵他說,你就試試看,不懂的多問多學。
聽了主席的勸導,他逐漸放下心里的包袱,開始擔任中央軍委辦事組成員、北京軍區政委等職。
當時他是部隊里為數不多沒有軍隊經驗,卻在軍隊任職的干部。一開始,大家也確實對他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為了消除這些爭議,毛主席在他正式任職前特意開會向眾人表示,他之所以派個文官過來,就是因為現在大家的軍事戰略方向太過一致。只有往里面增添新的血液,軍事建設才會更加多元化,具有創新性。
之后他又向大家表示,紀登奎是自己的老朋友,希望大家能夠多多幫助他,盡快適應新工作。
就這樣,在主席的支持下,眾人不再質疑,開始積極配合他開展工作。
紀登奎也從不仗著主席的看重就忘乎所以。在任職期間,他虛心向別人請教,并結合自己的想法為軍隊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
而在軍事戰略方面,他毫不忌諱地重用比他官職低的將領,對他們完全信任。
久而久之,軍隊在他的管理下發展得越來越好,軍中上下無不對他敬重愛戴。
然而,隨著中蘇關系越來越緊張,蘇軍開始在我國邊境陳兵百萬,北京軍區的任務再一次沉重起來。
紀知道自己在軍事領域是個“門外漢”,而司令員李德生雖然比他強點,但也只是指揮過一個師、一個軍的程度。說到大兵團作戰經驗,兩人都很缺乏。
他明白,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必須派一名老將出馬,才能確保敵人一旦有所行動,我軍就能立馬作出反應。
于是經過慎重考慮后,紀登奎便向中央申請,能否讓粟裕出馬,協助他們進行一系列戰斗準備工作。
當時粟裕已經離開軍隊很久了,從建國后沒多久,他便因病去往蘇聯治療,也因此錯過了指揮朝鮮戰爭的機會。后來他便常年待在軍事科學院任職。
雖然身患重病,但粟大將對上陣殺敵依舊非常渴望。
紀登奎向中央表達了自己的建議后,周總理便專門找粟裕談了一次話。粟大將收到消息后非常激動,他堅定地表示,將來打起仗來,他還要上戰場。
毛主席等領導聽到他的表態后非常欣慰,當即建議他多看看地形和工廠,這對將來的戰斗有幫助。
就這樣,粟裕再次出馬,開始協助紀登奎等人制定戰斗策略。
學習的榜樣
表面上雖說是協助,但大部分策略都是粟裕首先提出并實施的。在此過程中,紀登奎從這個軍神的身上學到了很多。
粟裕到任后,便對中蘇邊境的軍事要地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探查。他先后在甘肅、寧夏、河北等省份進行了長達五十天,行程七千多公里的調研。
每到一處,他都會進行實地勘查,看望駐守在當地的部隊,收獲第一手信息。
有一次,他來到中蘇對峙的一處高地上,已經進入蘇軍的射程范圍。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嚇了一跳,連忙勸他趕緊下來。
但粟裕將軍卻堅持己見,直到看望完每一位邊防戰士后他才離開。
戰士們深受感動,他們這個地方,從沒有這么大的首長來過。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也給了紀登奎很大的震撼。在戰爭年代,舍生赴死的戰士比比皆是,而如今已經進入和平時期,粟大將卻依舊愿意冒著生命危險,親臨一線,謹慎地勘察地形,實在令人嘆服。
在粟裕的努力下,我軍邊境的防御工作逐漸完善,軍隊的備戰訓練也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雖然最后戰斗并未來臨,但紀登奎卻受益匪淺。從粟大將身上,他學到的不僅是高深的戰略思想,更有對待軍隊工作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
之后,紀登奎便將這種精神帶到了自己的工作中。
時隔一段時間,他便會來到基層部隊視察,親自探查各個軍區的發展情況,耐心聆聽戰士們的想法與需求。
在他的管理下,軍隊的發展越來越好,戰士們之間的凝聚力也越來越強。
到了八十年代,他積極響應國家裁軍計劃,主動從崗位上退了下來。
但中央首長得知后親自找他談話,希望他能繼續任職,國家如今還離不開他。
為了大局,紀登奎答應了,但他卻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只做幕后工作,臺前的機會還是留給年輕干部。
中央答應了他的請求。此后,他便一直兢兢業業地堅守在崗位上,為國家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