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區與社區間的“百米荒蕪”,經過街道、高校聯合整治,變身“校社共融綠廊”,成為師生與居民共享的“文化紐帶”——令人欣喜的變化不止這一處。復旦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楊浦區新江灣城街道以校地融合為抓手,推動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周邊環境品質提升:“臟亂邊角”變身“生態客廳”,“管理盲區”成為“共治樣板”,校地共生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世紀江灣地塊,原是國權北路、綏芬河路圍合起來的2.4萬平方米區域,常年失管失養、,雜草叢生。新江灣城街道聯合市城投、楊浦區建管委等組建專班,以“拆違清臟、貫通水系、增綠提質”為核心,在征詢復旦大學以及周邊居民的意見后,完成河道貫通及222棵紫薇花樹種植,并建成慢行步道與休憩廣場。去年11月,該區域全面開放,以“源浦江·匯江灣”文化地標串聯黃浦江水脈,打造新江灣西北門戶生態客廳,實現“臟亂邊角”向“城市綠肺”的轉身。國政路失管綠地,毗鄰復旦大學江灣校區生活園區,地塊權屬復雜,新江灣城街道計劃聯合楊浦區綠化市容局、區財政局,對這一失管失養公共綠地進行綜合整治,并推動其納入區級管理,實現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周邊生態綠廊建設全覆蓋,為師生營造“推窗見綠、漫步成景”的宜居環境。
新江灣城街道正以環境提質賦能校地共生。
對于江灣校區西南門兩側5000平方米邊角料地塊,新江灣城街道聯合復旦大學江灣校區管委會、上海城投共商共建,對“百米荒蕪”實施綜合整治,打造“校社共融綠廊”。今年1月,這塊綠地正式開放,也讓居民跟高校師生的互動更進一步。據悉,針對區區交界處職責界限不清導致失管的盲區,新江灣城街道將建立街鎮牽頭合作、部門協調配合的長效管理機制,定期開展聯合專項清潔整治,推動集中連片治理和生態綜合治理,疏堵結合,織密“生態網絡”,構建全域綠色共同體。
不止于此。結合“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新江灣城街道啟動了騎者驛站項目建設。經實地調研與意見征詢,在國權北路、國帆路、政青路和淞滬路等環復旦沿線新增、改造6個騎者驛站。建成后的驛站整合便民服務、休憩放松等功能,形成一系列“騎行+休憩+便民”的復合型服務載體,為環復旦騎行圈注入人文溫度。在楊浦區房管局的支持下,新江灣城街道以騎者驛站建設為契機,聯合轄區物業服務企業成立愛心志愿聯盟,構建“黨建引領、企業協同、社會參與”服務網絡,同時,積極發動黨員、社區志愿者投身驛站服務,開展文明引導、設施維護、應急救助等活動,營造良好驛站建設氛圍。
騎者驛站。
復旦西側的尚景園作為市籌公租房小區,住戶多為復旦大學師生,此次街道充分發揮市公租中心、區公租公司、屬地街道、居委、物業服務企業“五位一體”協同優勢,合力解決小區非機動車亂停放、機動車充電設施不足等突出問題,積極推動“居民公約2.0 版”落地實施,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為居民打造舒適、有序的居住環境。
下一步,新江灣城街道將深化校地協同,打造科創融合發展帶,依托灣谷科技園與復旦大學江灣校區豐富的科創資源優勢,配合相關區屬部門聯合寶山區淞南鎮、高境鎮實現相互賦能,以優勢互補實現共贏發展,共同打造大吳淞地區發展示范區。同時新江灣城街道也有意創新“校地共治”,探索長效管理新機制,依托復旦大學智庫資源,聯合開展城市更新課題研究,聚焦失管地塊長效管護、智慧社區建設等課題,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治理方案。
原標題:《變荒蕪為生態綠廊,復旦大學旁的這個社區與校區共成長》
欄目主編:祝越 文字編輯:張曉鳴
來源:作者:文匯報 劉力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