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華北大沉浸在QS排名分差逐年縮小的喜悅時(2024年清華全球第14、北大第17)可以看看咱們的鄰居日本在干什么?
2025年5月26日,美國政府宣布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這一禁令不僅影響了眾多國際學生,也引發了全球高校對人才流動的關注。在香港的大學后,東京大學迅速做出反應,決定臨時接收受影響的國際學生,并為他們提供學習機會。
相比之下,中國頂尖高校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校長不知道在想什么?我非常費解,為什么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沒有任何反應。清北你總要做點什么才對吧!成功不成功另說,效果也另說,什么也不做,就當一個安靜的美男子嗎?
東京大學接收哈佛學生當然不是“慈善行為”,而是一次精準的地緣學術博弈。清北需要以更敏銳的戰略意識,將此類危機轉化為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躍遷點”,否則將在新一輪人才爭奪戰中再次淪為旁觀者。
當東京大學教務長宣布"我們的教室永遠為受困學者敞開"時,日本正在爭奪后美國時代的教育規則制定權。清北若繼續用"對標QS指標"的線性思維參與競爭,最多成為更好的模仿者;唯有將每次國際教育危機視為重構游戲規則的機會,才能實現從"追隨者"到"領跑者"的質變。
在硅谷銀行暴雷引發學術資金鏈斷裂時,新加坡國立大學連夜推出"緊急研究經費過渡計劃";在《芯片法案》限制半導體人才培養時,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啟動"歐洲微電子學者保護計劃"。這些行動都在印證同一個道理——全球教育權力的轉移,永遠屬于那些能率先修補體系裂縫的破局者。
此刻的清北,需要的不是另一個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冠軍,而是一套能隨時打開的國際學術安全網,一套可全球復制的中國教育標準,以及一份敢于重構游戲規則的戰略雄心。唯有如此,方能在風譎云詭的國際競爭中,將每一次他人危機轉化為自身躍遷的跳板。
“不要怕人家不來,最少要有一個歡迎哈佛國際生的態度”。清北作為中國的頂級高校應該有重構國際教育秩序的文化自覺。清北需超越“發獎學金”的功利模式,構建學術共同體。例如,設立“全球文明論壇”,邀請不同立場學者就氣候危機、AI倫理等議題展開對話;在校園內建設“思想者公寓”,為持不同政見學者提供安全討論空間。這種學術自由的承諾正好可以對標美國抽象的教育政策,這比任何招生廣告都更具說服力。
中國教育強大在于改變評價體系。站在歷史轉折點,清北的抉擇將決定中國高等教育是繼續扮演“跟隨者”,還是成為“新規則制定者”。東京大學的行動已敲響警鐘:在逆全球化浪潮中,被動防守只會加速邊緣化,唯有主動出擊、重構生態,方能在人才戰爭中掌握戰略主動權。當中國高校開始輸出自己的教育標準、學術倫理和價值體系時,中國的高等教育的新紀元才能真正開啟。
退一萬,就算沒有取得那么好的效果,撈點實惠也是好的。哈佛被禁招生的STEM領域(如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正是中國重點投入方向,清北可定向吸納相關領域受阻學者。以量子計算為例,清北可借此契機,為受阻學者提供超算資源、實驗平臺及團隊組建支持。這種“帶土移植”策略,遠比單純提供教職更具吸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