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將矛頭直指哈佛大學的一系列組合拳,包括凍結數十億美元聯邦資金、威脅撤銷免稅資格、取消國際招生許可等,表面上被包裝為“對親巴勒斯坦立場不滿”,實則暴露了政治強權對學術圣殿的粗暴踐踏。這種以國家機器打壓頂尖學府的行為,不僅是對特定機構的清算,更是對大學精神核心價值的系統性破壞,其背后涌動著政治報復、民粹動員與資本博弈的暗流,而最令人驚悚的是其對學術自由與教育獨立的公然絞殺。
圖源:NDTV
哈佛作為美國頂尖學術重鎮,其師生群體對特朗普的排斥有其深厚的價值觀根源。該校教授深度參與“通俄門”調查并為彈劾特朗普提供學理依據,早已被特朗普核心圈視為“用法律武器發動政變”的敵人。在特朗普的認知中,哈佛是“精英深層勢力”的集中代表,打擊哈佛成為其鞏固“反建制”形象的政治象征。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巧妙地將民眾對經濟不平等的怒火引向哈佛——憑借其532億美元校產基金、高昂學費及飽受爭議的“傳承錄取”政策(錄取率超33%),哈佛被塑造成“特權階層”的完美標靶。同時,哈佛在多元文化、種族平等議題上的前沿立場被保守派貼上“覺醒文化”標簽,特朗普借此點燃保守選民的情緒火焰。當他在俄烏戰爭、移民、經濟等議題上受挫時,攻擊哈佛成為轉移矛盾、凝聚基本盤的策略。
然而,這場風暴的核心暴行在于其徹底背叛了大學精神。學術自由作為高等教育的基石,意味著大學必須擁有探索真理的空間,而不受政治權力的干預。哈佛師生對巴勒斯坦問題的討論,無論立場如何,本是校園內思想碰撞的常態,如今卻成為被政治清算的罪名。特朗普以聯邦資金為要挾,實質是要將學術機構改造成政治附庸,重現中世紀教會對大學的鉗制。
中世紀歐洲大學上課場景(圖源:《光明日報》)
“大學自治”原則在特朗普的行政暴力前更顯脆弱,撤銷免稅資格、取消國際招生等懲罰措施,直接侵犯了大學自主決定學術方向、招生政策的基本權利。這種以國家機器強制馴化學術機構的行徑令人不恥。“知識中立性”的神話雖常受質疑,但哈佛在氣候變化等科學議題上的立場源于學術研究而非政治投機。特朗普為取悅傳統能源資本,以行政手段懲罰哈佛的環保立場,實則是用權力扭曲真理。更危險的是,“思想多樣性”在政治高壓下必然凋零。當批判聲音面臨“斷糧”威脅,自我審查將成為生存本能,大學作為“異見庇護所”的功能將徹底瓦解。
資本在這場博弈中同樣暗流洶涌。哈佛校產基金近年推動化石能源撤資的行動,直接觸怒特朗普背后的能源集團;其基金重倉科技股(蘋果、微軟占20%)及硅谷人才輸送網絡,則引發傳統產業資本的戒備。凍結聯邦科研經費(哈佛年超8億美元)不僅是報復,更釋放出“科研資源分配與政治忠誠度掛鉤”的危險信號。現代大學對公共資源的依賴成為致命軟肋,特朗普的制裁恰恰利用了這一結構性弱點。
特朗普對哈佛“下死手”,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謀殺:表面揮舞道德大棒,內里裹挾著清算異己、煽動民粹、服務金主的算計。當政治屠刀砍向學術圣殿,受損的絕非僅是一所大學。學術自由是文明社會的氧氣,大學自治是思想創新的苗圃。特朗普的暴行摧毀了學者免于恐懼的研究環境,玷污了知識圣潔性,更在全世界面前撕碎了美國自我標榜的“學術燈塔”假面具。哈佛的困境警示人類:當權貴可以肆意懲罰“錯誤思想”,當校園淪為政治狩獵場,人類文明的智力根基將開始崩塌。這場風暴過后,即使哈佛幸存,那道深嵌在美國學術脊梁上的傷痕——權力碾壓理性留下的永久烙印——將成為這個時代最恥辱的瘡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