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玉婷
彭水電站8號弧門檢修現場,焊花與水霧在縫隙間飛舞。彭水水電公司機械班45歲的秦興超套上厚重防護服,一頭扎進直徑60厘米的管道——這個把19年青春熔進焊槍的“鐵裁縫”,又開始了他的“變形記”。
側躺、反撐、懸空,焊槍貼著管壁探入黑暗,飛濺的焊渣在防護服上炸開“噼啪”的煙花。“去年倒掛鋼梁焊導流洞,脖子僵了三天。”他咧嘴笑著,汗珠順著曬得黝黑的臉頰滾落,隨手一抹,又專注投入工作。
在電站的“戰場”上,焊接難度和作業空間永遠成反比,大壩閘門、壓力鋼管等“鋼鐵巨獸”內部結構復雜,關鍵焊縫多在“視覺盲區”。
“每一處‘視覺盲區’都是一次挑戰。”秦興超的身上藏著“盲焊三件套”:用不銹鋼邊角料打磨的反光鏡、刻進肌肉的觸覺記憶、像指南針一樣精準的本能。
只見他把巴掌大的弧形鏡卡進管縫,折射的焊點如夜空中閃亮的星,焊槍隨即精準落下。“鏡子就是我的眼睛。”他驕傲地說,19年的時光,早已把每個角度、每種觸感,修煉成身體的一部分。
“焊縫就是焊工的臉面。”這句話秦興超說得比誰都認真。焊前打磨,金屬碎屑像銀色的雪簌簌飄落。焊接時,防護服里的汗水浸透衣衫。焊后檢測,他先用手電筒檢查表面光潔度,再用著色劑、還原劑仔細觀察裂紋,最后用手電筒一寸寸丈量光潔度。
休息間隙,他摘下面罩,臉上被防護鏡壓出紅痕。“別瞧這活兒憋屈,焊好了特有成就感。”他笑著展示自己的“發明”——用廢棄鋼板焊接的折疊板凳,既能當座椅又能充當焊接支架。
秦興超不僅在工作中做到極致,還把這份熱忱融入生活。自家院子里的葡萄架,鋼管連接處的魚鱗狀焊縫,與電站設備工藝如出一轍。
弧門檢修仍在繼續,秦興超又一次鉆進狹窄管道。在這常人難以忍受的空間里,他如“鐵裁縫”,用焊槍縫補大壩“筋骨”,也用熱忱編織著生活的溫度。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