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寬度,不是長度
——南京明城墻磚文(民間書法)的價值及啟示
□ 衡正安
自清代碑學以來,取法民間作為書法的創作和創新,已成為一種風尚甚至主流,然而從整個中國藝術發展規律和書法發展史來考量,民間書法作為非自覺化、非職業化、非精英化的書寫形式,與文人化相對,是對書法在內容、審美風格上的拓展。本文以南京明城墻磚文(民間書法)為例,探討其書法的價值以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關于南京明城墻磚文
南京明城墻始建于公元1366年,至1393年歷時28年陸續建成“四重城垣”,其中第三重京城城墻高14至26米,城上寬2至19米,城下寬14.5至19.5米,西連石頭城、南貫秦淮河、北帶玄武湖,城圍總長33.267千米,現存25.091千米,為世界第一大城垣,整座城墻用磚約上億塊,聚結了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5省各府、州、縣百余萬人,制坯、燒制而成。
南京明城墻不僅是世界第一大城垣,還有以下幾大特點,令世界矚目。一是最堅固的古代城墻,二是最嚴格的城墻責任制,三是最復雜的城防體系,四是最大的古代磚石結構城垣建筑群,五是最早的立體測繪城墻,此外,在建筑學、材料學以及天象學等方面都有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價值。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大部分城墻磚上存有銘文,這些文字不但記載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建設城墻的真實史料,而且對文字學、書法創作等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參考價值。如果將其作為民間書法這一現象來探討,將對當代書法的發展現狀、書法創新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二、南京明城墻磚文的價值
我們說,南京明城墻有世界上最嚴格的制磚責任制體系,其主要內容以書法文字的形式記錄于城磚之上,有府、州、縣、總甲、甲首、小甲、制磚人、窯匠等5至8級責任制,最多的達9級,涉及17個責任人,其書法包括了真、草、隸、篆、行等多種書體,還有部分數字和符號。磚文多為文吏、底層文人所寫,非書家和善書者所書,絕大部分缺少文字的規范、審美的自覺,是經過書寫、鐫刻、制模、模印上磚后,有的直接在磚坯上書寫燒制而成。目前所看到的磚文,又經過風雨歲月的汰洗、侵蝕,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特征,是我國民間書法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典型的民間書法的主要特征。
其特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磚文多以楷書為主。磚文雖然大多為非自覺的審美書寫,但從實用出發,書寫者還是力求規范,追求筆畫的平直、結構的方正也很明顯,能看出有的書寫者受到前代書家如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等楷書的影響。由于磚文數量巨大,是研究明代初年書法特別是楷書書法的寶庫,有待我們深入地研究和新的發現。
二是有明顯的地域書風特點。我們看到,磚文書風與明代書法一脈相承,具有明代館閣體書法的特征。由于城磚來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域,磚文的書法也表現出不同的書寫風格,甚至書寫順序、章法以及書寫習慣,也有明顯的不同。其真實的實用書跡與歷史記錄的名家書法,共同構成了明代初年的書法書寫歷史,為全面反映明代書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三是官窯磚文和民窯磚文有別。關于書寫的形式和水平,官窯與民窯磚文有著明顯的差異,官窯一般先刻后寫,字跡也相對工整,民窯往往是直接書寫,有很多異體字、俗體字、簡化字,往往顯得荒率、粗糲,甚至有錯字。部分官窯的文字具有很高的書法水平,有的與魏碑、初唐楷書非常接近,比書史中記載的名家書法更有生機、韻味和自然之趣,值得研究和學習。
我們看到,南京明城墻磚文的書法是典型的民間書法,與我國的傳統金石學研究的書法有相交之處,也有很大區別。對民間書法的關注、研究,為厘清清代碑學,近現代書法的發展、創新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三、民間書法與金石學的關系
清代碑學中非官方的碑刻是民間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表面上看,碑學是對帖學的“反動”,其實質是中國傳統金石學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中國書法乃至中國藝術創新和發展的內在理路和基本規律。這種創新和發展方式會在一定的條件下被激活,清代碑學的興盛則緣于大量古代碑刻的發現、文化的禁錮等外在條件的催生發展起來的,從而影響并推動了書法碑學的發展。書法碑學體系的形成,以及后來書法碑帖融合的新成就,豐富了金石學的內容、推動了傳統金石學的發展,為現代中國式的考古學打下了基礎。
金石學有著極為豐富的學科內容,是金、青銅器和石,石刻(摩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問。是對金石的銘文、紋飾、器型、材料,以及歷史、文化、文字與藝術等進行研究的學問。隨著金石學的發展和延伸,古代的陶文、玉器、璽印、錢幣等文字,也屬于其研究范圍,可見,金石學包含了部分民間書法的內容。民間書法是和官方、經典、文人書法相對,既有民間的石刻,如造像、摩崖、墓志等書法,也有日常實用的書寫,如簡牘、磚瓦、陶器、信札等文字。金石學與民間書法既有相通之處也有很大區別,它們共同構成了具有獨特中國文化氣質的學術體系,為書法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重要的美學思想和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國藝術百花園中一朵奇葩。民間書法,表現出非文人化、非經典化、非官方化、非專業化。從審美角度來看,民間書法雖非審美的自覺,但正是那種率真、隨意、粗獷、非刻意的書寫,彌補了經典和文人書法的不足,拓寬了藝術審美范疇。民間書法,打破了以往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的傳統帖學觀念,而追求一種野趣和奇崛之態,是:取法其野,以得其趣。顯然,南京明城墻磚文屬于民間書法,它豐富了書法的內容,增加了書法的寬度,但它不是發展的方向,故沒有增加書法發展的長度。
四、金石學是書法發展的寬度也是長度
隨著清代碑學的興起,取法民間書法成為整個清代書壇的主流,所謂“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亦緊密非常?!保ㄇ蹇涤袨檎Z)顯然,尊碑的先賢們在反對帖派書法的同時,卻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因此,整個清代的書壇在碑學的籠罩下,其魏碑、篆、隸等正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而行、草書體顯然沒有突出的成就,直到晚清書壇開始覺醒意識到碑派書法存在的問題,便走向了碑帖融合之路,很好地解決了碑帖之間的沖突和違和。這看似碑和帖的書法問題,其實質是對金石學的回歸,從根本上跳出了書法的技法層面,不再糾結于用筆的方圓,結體的奇崛和章法的多變,而是增加了線條的質量、結構的氣勢和審美的古雅、金石之感,使三代的古質之氣和自然的天趣,以及書卷之氣相互融合,成就了晚清至民國時期一批學有建樹的書法大家,如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于右任、謝無量、林散之等,開創了中國書法新天地、新面貌和新境界。其內在的價值是將民間書法融入于金石學的審美范疇之中,既豐富了書法的美學內容增加其寬度,也順應了書法發展、創新的基本規律,延展了書法發展的長度,順應了書法發展的方向。
五、民間書法是書法發展的寬度不是長度
作為民間書法的南京明城墻磚文,與其他民間書法一道共同構成了中國書法這座雄偉的大廈。然而,我們必須深刻地看到,自清代尊碑以來對民間書法的學習和取法有矯枉過正之疾,至今仍然沒有清醒地認識。目前學習和取法民間書法成為一種創新的主流,是一種時尚和潮流。它們多取法古代實用書寫,如瓦當、陶文、契約、民間石刻、造像題字、摩崖石刻,以及簡牘、殘經等,雖豐富了書法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書法的審美范疇。但我們必須看到,幾千年的書法史和中國文化的發展史告訴我們,中國的書法之所以能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它是有方向性的,有其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就是從初級到高級,從俗到雅,由野趨文,由單一走向豐富,由薄走向厚的過程,雖然其中有停滯或往復,但這一方向是不變的。我們學習民間書法但不能成為“民間”,要具有轉化成“非民間”,甚至成為經典的能力,要將其融入中國書法的金石學體系之中,為此才有更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才能浩浩蕩蕩地走向書法藝術文化的大道。才能既拓展了書法發展的寬度也增加了長度,為書法的創新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南京明城墻磚文,雖然只是民間書法的一個部分,但是作為一種書法文化現象,又有相當的數量,它具備了研究民間書法的價值和意義。透過這個窗口,我們能看到它所體現出的民間書法所特有的質樸、率真、自由、無序等審美特征,以及書寫的生活化和非自覺性,為解脫書寫的束縛提供了一個歷史的真實書寫范本。然而,面對當代取法民間書法經久不退的熱潮,我們應該看到,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發展史和書法史告訴我們,民間書法(南京明城墻磚文)只是增加了書法發展的寬度,而沒有增加其長度,只有明確這樣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學習民間書法的態度,才能以嚴謹的學術深度開辟藝術創新的向度。
作者簡介
衡正安,第十一屆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東南大學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秘書長,一級美術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委宣傳部首批紫金文化藝術英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主要從事文藝評論、書法理論研究和書法創作。出版專著9部,發表論文190余篇。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第九屆中國文藝評論獎,第二屆江蘇文藝評論獎,首屆江蘇紫金文藝評論獎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