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共舞 文脈生輝
深圳西鄉:以新質生產力激活文化發展新引擎
甘利英 孫雪
文化潮汕博覽園的文博會分會場
在粵港澳大灣區蓬勃發展的浪潮中,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正穩步向著深圳乃至全國文化高地的方向大步邁進。
在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上,歷史與現代相互交融,山海風光與人文底蘊相得益彰。作為區域文化發展的重要參與者,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的盛大舉辦,更為西鄉街道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使其能夠全方位展示文化建設成果,與來自各地的文化力量交流互鑒,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邁向新高度。
深挖歷史富礦,擦亮千年文化名片
西鄉街道,是深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承載著寶安乃至深圳最豐沛的傳統文化資源。鐵仔山古墓群靜靜矗立,見證著歲月的滄桑變遷;綺云書室、錦庭書室等古建筑,以斑駁的墻壁和精致的雕飾,訴說著往昔的動人故事;傳承五百年的“三月三”廟會與麒麟舞獅等民俗,歷經時光洗禮,依舊在這片土地上活力四射。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共同勾勒出西鄉獨特而絢麗的文化圖譜,成為西鄉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西鄉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在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方面,西鄉街道走出了一條別具一格的 “雙線并行”之路。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成立專業巡查組,邀請業內權威專家為文物“把脈問診”,加速推進11處文物修繕立項工作,并投入數千萬元專項資金,為文物保護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與此同時,民間力量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固戍社區成立文化促進會,自籌資金重建祠堂,讓宗族記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綺云書室成為網紅打卡點與國學講堂,吸引著眾多游客和國學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錦庭書室則成為學校鼓樂隊的藝術殿堂,古老建筑與現代藝術在這里完美融合,奏響了傳承與創新的和諧樂章。
文化品牌的打造是西鄉文化建設一大亮點。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作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每年吸引百萬人共赴盛會。千歲盆菜宴上,海內外鄉親圍坐共品鄉味;萌態可掬的“尿布獅”萌化人心;飄揚的吳川彩帶串聯起傳統與現代,一句“來了就是西鄉人”,讓文化認同深入人心。而西鄉原創音樂作品更在全國舞臺綻放光彩,《山海行》融合中西樂器,以絲路為靈感,摘得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金獎,展現文化交融的自信。
文藝創作領域,西鄉佳績頻傳。2024年,轄區文藝團體斬獲省級金獎2項、市級金獎5項。小品《等等燈》以粵港澳大灣區新就業群體奮斗故事打動人心,摘得廣東省第十一屆群眾戲劇曲藝花會金獎;少年醒獅《勇斗蛇王取靈珠》創新編排摘得市級金獎;青少年小組唱《谷雨四月》唱響青春活力,獲三項市級金獎;舞蹈《都日蘇拉》憑借獨特風情在“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奪魁;小品《開眼》更是憑借其深刻的主題和精湛的表演,登上國家級展演舞臺,向全國觀眾展示西鄉的文藝創作實力。
人才是文藝繁榮的基石。西鄉街道通過“經費保障+場地支持+舞臺搭建”模式,為文藝團隊“架梯搭臺”。2024年,轄區團隊承辦全國地市級文化館展演,登上“星光大道”,參與粵藏文化交流等活動,“西鄉出品”逐漸成為區域文化的響亮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西鄉文化的深厚底蘊、創新活力與發展潛力。
從歷史文脈的傳承到現代文藝的創新,西鄉街道始終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灣區都市核心、數字經濟高地、山海品質西鄉”注入了磅礴的文化力量。
堅持文化惠民,提升群眾幸福質感
文化是滋養心靈的沃土,更是提升群眾幸福感的重要源泉。西鄉街道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深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通過加大文化投入、完善設施建設、豐富活動供給,讓文化發展成果如甘霖般浸潤每一位居民的心田。
在文化活動供給方面,西鄉街道持續釋放惠民活力。從中國文聯 “山花獎”頒獎典禮、深圳寶安國際手風琴藝術周等全國性文化盛事,到西鄉街道精品文藝展演、“春苗行動”青少年文藝培訓、“文化百千萬”工程周末音樂會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各類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滿足了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其中,“春苗行動”自2022年啟動以來,開設了傳統繪畫、國學古箏、體育競技等10余項公益培訓課程,為青少年搭建起藝術啟蒙與成長的橋梁,受到了群眾的廣泛贊譽。這些文化惠民演出不僅將歡樂送到百姓家門口,還以文化為紐帶,凝聚起社區向心力,為群眾的幸福生活“加碼”。
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是西鄉文化惠民的堅實根基。目前,西鄉已構建起多層次、廣覆蓋的文化設施網絡,已擁有25個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個街道級圖書館、11個社區閱讀中心、11個社區閱讀服務點、1個美術館,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98793.23平方米,社區級閱讀體系覆蓋率達92%,桃源圖書館已投入使用,讓居民走出家門就能感受濃濃書香;碧海藝術中心圖書館及多個社區閱讀中心也將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西鄉大道沿線匯聚了鄒魯潮汕民俗博物館、當代名家文房四寶博物館等特色場館,形成獨具魅力的博物館集群,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觸摸歷史、感受藝術,享受豐富的文化盛宴。
為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西鄉街道不僅在硬件建設上持續發力,更注重軟件的優化升級。2024年,西鄉街道全年開展“我們的節日·精神的家園”“文化百千萬”等線上線下文化活動超800場次,直接惠及群眾超500萬人次。第二屆寶安木偶藝術節吸引線上線下觀眾超50萬人次,新增非遺創新劇目3部。古箏藝術節覆蓋25個社區,參與表演者達2000余人。“送文藝進社區”活動實現100%社區全覆蓋。此外,借助西鄉河碧道建設契機,深度融入非遺元素,打造集歷史人文、產業科技、文體娛樂于一體的生態休閑綠廊與文旅共同體,讓文化與生活深度融合,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在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期間,西鄉街道積極參與文博會相關惠民活動,將優質的文化資源和精彩的文化活動帶到百姓身邊,進一步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讓文化真正成為融入日常生活的溫暖煙火。
新質生產力賦能,推動文化產業躍升
歷年文博會是西鄉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放大器”。在新時代的發展浪潮中,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西鄉街道敏銳把握時代脈搏,立足區位與資源優勢,全力培育文化產業,積極探索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的實現路徑,構建起覆蓋多元領域的產業體系,為區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目前,街道有7家區級、5家市級文化產業園區以及1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F518創意園、寶立方西部珠寶城等園區分布廣泛,形成創意設計、影視制作、珠寶文化等成熟產業生態,成為推動西鄉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西鄉街道積極探索產業融合創新,推行“電競+商業化生態”模式。借助深圳市電子競技行業協會資源,與佰翼深度合作,推動電競與文旅、潮玩跨界融合,打造“賽事—場景—消費”生態閉環,助力深圳建設“國際電競之都”。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和搭建公共服務平臺,促進文化創意與高新技術企業相互融合。雨橋動漫等企業在創意設計領域成績突出,積極參與文博會等展會,拓展國際市場,產業融合創新為文化產業注入新活力,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新質生產力在西鄉文化產業領域的生動實踐。
這種創新實踐所釋放的活力,如同一股強勁的春風,吹遍西鄉每一寸土地,為西鄉文化產業的全面布局帶來了新的契機與動力。目前,西鄉街道形成了五大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集聚區。以“F518-名優”為核心的勞動片區聚焦創意設計,匯聚眾多企業和人才;臣田片區構建完整電影文化產業鏈;“旭生-潮汕博覽”所在的銀田片區專注文化藝術展覽;“樂谷-打鐵”片區則是各類文化藝術活動的集聚地。早在2012年,西鄉街道便以黨工委1號文件出臺文化發展方案,編制產業規劃,將文化產業定位為經濟發展“雙輪驅動”之一,著力培育創意設計、工藝美術等支柱產業,孵化文化軟件、動漫游戲等潛力產業,為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5月22日至26日,西鄉街道的文化產業園區和企業在第21屆文博會期間積極亮相。F518創意園以“AI向新 無限文創”為主題,展示AI在文化創意產業各個領域的應用;大視界產業園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為主題展示影視文化成就;定軍山電影科技產業園以“數影融合·探索未來視界”為主題展示數字電影技術國產化成果;文化潮汕博覽園以“潮藝匯粹·鵬城博耀”為題展示非遺傳承舉措。這些展示吸引了大量關注,為西鄉文化產業與國內外企業交流合作搭建平臺,推動文化產業不斷升級。
借助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的東風,西鄉街道將繼續以創新為動力,以惠民為核心,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讓文化成為提升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的重要力量,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版圖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向著品質文化新高地的目標穩步邁進。
深圳石巖: 深耕文化厚土,鑄就高質量發展“詩和遠方”
石巖創維創新谷
在深圳北麓、寶安東北,有個充滿魅力的地方叫石巖,舊稱烏石巖,在這片6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歷史的年輪與時代的脈動交相輝映。這里既有“三山環拱、八水潤城”的生態稟賦,也有“工業第一街”的產業豪情;既能聽見百年客家山歌的悠揚回響,也能觸摸到智能制造的強勁脈搏。石巖憑借其獨特的“智造+文旅”發展模式,以“生態+人文”的融合魅力,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區域。
三色基底:解碼城市發展的文化基因
紅色血脈,在山水間續寫精神史詩。沿著“鯤鵬徑”拾級而上,“英雄陽臺山”的聚賢亭在蒼松翠柏間若隱若現,這里是東江縱隊重要的活動區域,曾上演過“陽臺山突圍戰”的壯烈篇章。石巖將20余處紅色遺跡串聯成“紅色記憶走廊”,并圍繞文化名人線路開展研學,打造本土紅色情景劇,擦亮“薪火相傳”燈塔品牌,創新“紅色+休閑觀光”“紅色+文化體驗”模式,全力塑造深圳紅色地標新典范;保存完好的“三來一補”企業舊址上屋電業廠,透過斑駁的磚墻與陳列的老物件,訴說著深圳在改革開放初期 “三來一補”企業的創業精神。這里既是革命先輩的奮斗坐標,更是新時代傳承的精神原點。
藍色引擎,在智造沃土上的創新交響。2021年成為寶安首個規上工業總產值破兩千億元街道以來,石巖規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連續5年成為寶安“雙第一”。作為寶安的“工業第一街”,石巖產業體系完備,31個制造業大類中擁有27個、百億級企業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3家,三大產業集群拔節生長,早已筑牢新型工業化的硬核基本盤,成為新質生產力奔涌的前沿陣地。石巖在產業發展領域成就斐然,已然成為新型工業化與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前沿陣地。石巖街道緊扣“進”的關鍵詞,講好產業高質量發展故事,從生態、產業、文化等多維度多角度宣傳好石巖湖智造城,展示智造石巖黨建強、產業優、生態美、文化興的新圖景。
綠色詩行,生態基底上的美學重構。作為深圳唯一的“廣東省森林小鎮”,石巖以“三山環拱、八水潤城”的生態畫卷驚艷世人。陽臺山蒼翠入云,石巖河蜿蜒如歌,石巖湖碧波蕩漾,共同織就天然氧吧。生態優勢催生文旅新業態。石巖創新打造 “碧打卡”文旅IP,88.6萬人次的單日打卡量,彰顯出生態文旅的強大吸引力,連續舉辦21屆的“陽臺山登山節”更成為石巖街道文化體育活動的閃亮名片。“一月一主題”活動輪番上演,盛夏音樂會在湖畔流淌,百花詩會于林間綻放。全息水幕燈光秀點亮夜空,劍指全區“水幕電影”地標;“節氣碧道”系列與攝影打卡活動,讓山水美景刷爆朋友圈,讓石巖成為都市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從紅色精神傳承到藍色產業創新,再到綠色生態賦能,石巖“紅藍綠”文旅矩陣正呈現多元融合之勢,不僅為石巖帶來了經濟與社會價值的提升,更激活了當地深厚文化底蘊的“一池春水”。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故事從未停止書寫,非遺便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非遺保護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石巖這片熱土上,崇文尚武的精神與淳美民風交織,孕育出奪目的非遺明珠。省級非遺石巖客家山歌婉轉悠揚,應人石的傳說神秘動人,市級非遺項目水田舞麒麟靈動奔放。近年來,石巖在非遺傳承方面持續發力,讓古老非遺實現從靜態守護到動態新生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石巖非遺承載著千年文明的厚重。47處不可移動文物星羅棋布,數量位居寶安區前列,古遺址訴說著商周先民的足跡,古建筑見證著歲月的滄桑。這里的民間,石頭崇拜之風綿延不絕,客家族群圍繞帶“石”地名編織的傳說,串起深厚的人文精神。“應人石”系列非遺文創產品匠心獨具,讓文化可觸可藏。客家人懇親會、年關大盆菜宴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深植“深港文化之源”,喚醒鄉愁記憶,客語新曲與改編山歌登上央視舞臺,唱響非遺的文化強音。
石巖以文化守護者之姿,深挖民間文藝寶藏,將歲月沉淀的故事匯編成“石巖客家山歌”“石巖民間故事”等叢書,讓本土文化脈絡清晰可見。2024年,石巖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旗幟,為客家傳統文化注入時代活力:擦亮省級非遺項目客家山歌金字招牌,筑就傳承基地;溯源烏石巖千年根脈,讓《烏石巖廟的故事》重煥光彩。同時,以客家麒麟文化節、烏石巖民俗文化節為舞臺,奏響傳統與現代的共鳴樂章;攜手勞務工博物館推出創意打卡,借《美石美客》短視頻“破圈”傳播,將文化瑰寶打磨成熠熠生輝的城市名片。
在非遺傳承的創新賽道上,石巖以“烏石巖廟片區”民俗展示館為載體,通過實物陳列、圖文并茂的展板及沉浸式多媒體技術,將客家刺繡的精巧、民間傳說的瑰麗與麒麟舞的靈動娓娓道來,讓觀眾仿若穿梭時空,觸摸非遺脈搏。首屆“烏石巖故事會”驚艷亮相,以群口快板《石巖行》點燃開場熱潮,巧妙串聯烏石巖傳說與革命歷史。活動特邀一級演員劉蘭芳等曲藝名家坐鎮,以評書、相聲、詩朗誦等多元形式,將石巖故事演繹得活色生香。活動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吸引百萬網友云端圍觀。
當數字浪潮席卷而來,石巖如一艘文化巨輪破浪前行。市民輕點石巖“文旅地圖”,便能穿越時空,解鎖藏在街巷深處的非遺密碼。一個個精美的短視頻如文化星火,在網絡中閃耀,將客家山歌的婉轉、麒麟舞的靈動帶向世界每個角落。
如今,石巖文旅融合的創意火花不斷迸發:民俗館里,老物件與新技術碰撞出時光的回響;文創工坊中,非遺元素化作潮流好物,讓傳統與時尚并肩同行。這些創新之舉,如同春風化雨,讓古老非遺在新時代破土重生,為城區文化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產城文融合,從空間到服務的全面突破
從非遺技藝的匠心傳承,到城市格局的宏大擘畫,石巖在守護與發展的征程中穩步前行。深諳文化、產業與城市建設共生之道的石巖,以“產城文融合”為強勁引擎,雕琢文化設施筋骨,厚植企業發展底蘊,傳遞惠民服務溫度,實現從空間到服務的全方位突破。
文化地標是產城文融合的關鍵支點。石巖以“四館一中心”為著力點,全力塑造城市文化新地標。革命歷史館借珍貴史料與沉浸展陳,重現紅色歲月;麒麟館深挖非遺內涵,盡顯麒麟文化魅力;兒童圖書館以童趣為筆、書香為墨,勾勒溫馨閱讀空間。這些特色場館正點亮石巖的文化星空,成為傳承歷史、滋養心靈的精神家園。
5月10日,升級后的寶安龍泉體育園開園,“舞麒麟”與啦啦操同場獻藝,奧運冠軍陳定體育工作室揭牌助力青少年體育發展。作為集運動、休閑、生態于一體的綜合性體育場所,龍泉體育園涵蓋十余種運動場地,能滿足市民多元運動需求。這里不僅是揮灑汗水的運動天地,更是孕育體育夢想的搖籃,為推動城市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
當文化地標化作活力源泉,一場場人文盛宴與商圈脈動,正奏響產城融合的激昂樂章。璀璨燈火點亮石巖環湖碧道,首屆水岸音樂節在此華麗啟幕。動感旋律在碧波間流轉,舞臺上歌聲婉轉、舞姿翩躚,說唱表演活力四射,觀眾如潮的歡呼與掌聲交織成歡樂的海洋。這一年,石巖緊扣“百千萬工程”,以水岸音樂節為引領,200余場演出、展覽、講座等文化盛宴輪番上演,將幸福的溫度傳遞到群眾心間。
與此同時,商圈經濟煥發勃勃生機,占地31.8萬平方米的繁花食井,巧妙融合花卉藝術與購物休閑,海鮮街的鮮香、VR館的科技魅力在此匯聚,打造獨具特色的消費新地標。每年春節的迎春花市、元宵節的非遺燈會,吸引著周邊百萬市民前來打卡,形成商旅文融合的消費新生態。文化賦能產業,服務反哺發展,石巖以精準施策激活企業內生動力,書寫產城共進新答卷。
作為“寶安工業第一街”,石巖深知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以精準施策激活企業內生動力。石巖充分發揮“1+10+5”文明實踐陣地作用,“全民閱讀月”“市民文化大講堂 ”“周末藝術課堂”等品牌活動年均舉辦800余場,惠及群眾50余萬人次。其中,“文明潤企行”系列活動惠及約3.6萬人次,以創新的“菜單式”點單模式,為轄區重點企業提供“文明有禮”“企業管理”“崗位技能”三大板塊的精細化公益培訓,廣受好評,既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又優化營商環境,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以書香浸潤城市,以知識厚植根基,石巖在全民閱讀熱潮中續寫產城文融合時代新篇。石巖掀起全民閱讀熱潮,逾600場閱讀推廣活動如繁花綻放,吸引5.4萬余人次參與。第二十五屆讀書月以“共讀改革新篇 同創時代華章”為主題,“夢想書生活·詩文閱讀分享會”詩意盎然,“石巖碧道 深秋雅集”系列活動精彩紛呈,近150項繽紛活動紛至沓來,讓墨香與秋韻交織,書香如潺潺溪流,悄然浸潤石巖的每一寸土地。
石巖,正以獨特的發展路徑,將創新融入血脈,深耕文化沃土,為產業注入動能,雕琢城市品質。這座充滿活力的街道,正堅定地走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讓文化與發展的碩果惠及每一位居民,奮力書寫時代華章。
(甘利英 孫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