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一位阿姨因為高燒和嚴重的肺炎住進了我們華山醫院的感染科。她的情況迅速惡化,甚至一度需要靠呼吸機維持生命。家屬非常焦急,在溝通過程中,我們才了解到阿姨家中養了許多鴿子,她的先生喜歡侍弄這些鳥兒,甚至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專門辟了一塊空間給鴿子們“過日子”。
然而,很多市民未必了解,鴿子和鸚鵡一樣,可能攜帶一種名為鸚鵡熱衣原體的病原菌,人類吸入后可能患上鸚鵡熱,嚴重時可致肺炎,甚至威脅生命。幸運的是,經過我們醫護人員艱難的診治,這位阿姨最終恢復了健康,但從此,她家便告別了養鴿子的日子。
今年五一期間,一名市民在花鳥市場選購寵物鳥
養寵物給上海市民帶來了不少歡聲笑語,但有件事兒不得不講清楚:寵物難免會攜帶各種病原體,這就可能導致“人獸共患病”(Zoonosis)。簡單來說,人獸共患病就是那些可以自然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疾病,人通常在不經意間成了這些病原的宿主。在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化大都市,臨床上我們也經常碰到由寵物引發的感染病例。
在貓和狗這類最常見的寵物中,感染風險不可忽視。比如說,寵物咬傷事件十分常見,尤其是貓的咬傷,更容易引起深部感染。我曾接診過一位白領女孩,她的手腕被家里的貓咪不小心咬了一口,當時沒有重視,結果感染了貓口腔中的多殺巴斯德菌,不僅做了手術清創,還用了很長時間的抗生素才康復。此外,貓還可能傳播“貓抓病”,這種由漢賽巴通體引起的疾病,會造成淋巴結腫大和發熱,嚴重時甚至會影響肝脾和神經系統。
狗的咬傷也常見,雖然感染幾率比貓低,但狂犬病的風險更讓人警惕。上海作為一個管理相對規范的城市,寵物犬基本都接種了狂犬病疫苗,但仍有少數流浪狗或未免疫的犬只存在隱患。幾年前,有位市民在外環附近被流浪狗咬傷,沒有及時處理,最終因狂犬病不幸去世。這件事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市民一旦被動物咬傷,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魔鬼蟹”成為孩子的寵物
如今,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新興的“異寵”開始走進市民的家中,比如倉鼠、蜥蜴、蛇,甚至豚鼠、羊駝、水豚都有人飼養。這些新奇寵物也拓展了人獸共患病的譜系。例如,倉鼠和豚鼠可攜帶沙門菌,引發嚴重的胃腸道疾病;蜥蜴和蛇類也可能成為沙門菌的宿主。一名年輕男子家住上海市中心一套高級公寓,因為與家中蜥蜴互動過多,反復出現腹瀉癥狀,檢查后發現感染了沙門菌。
倉鼠雖可愛,也要注意防咬傷
懷孕期間,弓形蟲感染更讓備孕女性緊張。有些孕婦發現弓形蟲抗體IgM陽性就焦慮不已。其實,弓形蟲主要通過貓的糞便傳播,孕婦感染弓形蟲可能導致胎兒神經損傷甚至流產。因此備孕或懷孕期間的女性,尤其要注意避免直接接觸貓糞,并注意衛生習慣。發現IgM陽性后,應進一步檢查明確是否為新近感染,必要時及時進行產前診斷和治療。
另外,上海作為國際化都市,免疫功能受損的人群(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術后患者或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人群)也不少。這些人群更應謹慎飼養寵物,定期帶寵物看獸醫、接種疫苗,避免親密接觸寵物口鼻,尤其是寵物的排泄物。同時注意勤洗手,保持環境清潔,這些簡單措施就能大幅降低感染風險。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我建議市民在養寵物時要科學理性,這不僅是為了家人的健康,也是對寵物負責。尤其像水豚、羊駝、土撥鼠這類動物,并不適合上海城市家庭的飼養環境。盲目追求新奇寵物,不僅對健康有風險,也對動物本身存在福祉問題。
上海是人與自然共存的城市典范,醫生一方面欣慰寵物帶給人們的精神陪伴,另一方面也希望提醒大家注意潛在的健康隱患。希望我們在享受都市生活、寵物陪伴之樂的同時,也共同承擔科學養寵的責任,讓我們與動物、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和諧、美好。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王新宇
原標題:《寵物治愈了你,也要科學愛它|新民·健康新知》
欄目編輯:王蕾 文字編輯:左妍 題圖來源:新民制圖 圖片來源:左妍攝
來源:作者:王新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