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門社區,金色的水稻與村舍、遠山構成一幅鄉村美景圖。(資料圖片)通訊員 熊偉 攝視覺重慶
“插秧啰……”5月15日,重慶市梁平區鐵門鄉鐵門社區,50歲的田善高帶著50多位老人下田插秧,久違的農忙場景又回來了。他今年的目標是耕種280畝稻田。
南華山橫亙在梁平城區與鐵門鄉之間,全鄉面臨土地碎片化、生態功能退化等發展瓶頸……這使得鐵門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舉步維艱。
去年,梁平區在鐵門鄉鐵門社區、長塘村(片區)開展村莊規劃統籌引領巴渝和美鄉村建設試點。一直夢想在“巴掌田”里種出優質高山香米的田善高,終于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如今,鐵門鄉農田路渠通達、礦山綠樹成排、農舍白墻黛瓦,變成了美麗宜居鄉村。
規劃破局
一軸六區重塑空間格局
鐵門鄉地處梁平區東南方向,離梁平城區不到20分鐘車程,海拔在696米至1113米之間,年均氣溫17℃,自然生態良好。
以前,當地群眾靠采礦、種地養家度日。后來,礦山關停,再加上耕地零碎、村舍破漏、交通不便,青壯年大多選擇外出打工謀生。
“都想發展,但哪個地塊究竟干什么不明晰。”鐵門鄉黨委書記張旺坦言,以前的規劃對“三生”空間統籌不夠,尤其對耕地的保護和利用、對閑置建設用地的挖掘和盤活、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不夠充分,導致資源閑置和浪費現象明顯,發展較粗放。
張旺舉例,重慶乾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乾豐農業)于2014年落戶鐵門,一直想投資鄉村旅游,但之前可用的建設用地與企業的用地需求不匹配,項目無法落地。
2024年初,梁平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的鄉村規劃團隊進駐鐵門社區、長塘村(片區)。
“山上有水、山腰有景、山下有田,規劃要串聯片區資源要素打造區域產業發展軸。”鄉村規劃師龔勤介紹,規劃團隊立足片區對外交通優勢及特色種植資源,以鄉村公路為交通主線,謀劃生態農業種植區、四季花果種植區、宜居家園示范區、生態林地涵養區、老鷹茶文化體驗區、鄉村慢生活體驗區,總體上形成“一軸六區”的發展空間格局。
規劃還明確了發展目標,突出“高山生態田園、宜人原鄉風情”兩大特色,打造“春賞花、秋賞稻、夏避暑、冬康養”的美麗宜居鄉村和渝東北鄉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
土地整治
千畝碎田變品牌糧倉
在鐵門社區八組,過去農田分布零散,既沒有水渠,也沒有道路,灌溉、運輸都不方便,最小的面積僅有0.01畝,人稱“爛壩”。
“規劃定方向,整治促落地,要確保項目空間不沖突、投資不重復。”鐵門鄉鄉長王海峰介紹,規劃團隊協同編制村莊規劃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通過村莊規劃明確整治區域,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細化落實梯田改造、旱地改水田、小微濕地治理、人居環境整治、道路整治等25個子項目,納入國土空間“一張圖”統籌實施。
數據顯示,鐵門社區、長塘村(片區)累計投入9000余萬元,完成農用土地整理5400余畝、建設用地整理180余畝、生態保護修復5700余畝。
特別是生態農業種植區,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連片整治,配套實施山坪塘改建、新建蓄水池、灌溉設施、產業道路、電力系統等產業基礎設施,實現了永久基本農田提質增效和保障產業項目用地需求的統一。
“爛壩變良田,夢想變成真。”田善高流轉了500畝田地,其中280畝稻田過去由400多塊大小不一的小塊農田組成,“小改大”后變成100余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耕種、管護、收割,大小機械直接開到田里面,省力省心又省錢。
梁平城區小牧羊土菜館老板李英也到鐵門社區流轉了300畝稻田。她按照綠色標準種植,全程采用社會化服務,全部種上油菜,兩天收完后又全部種上水稻。現在,李英還注冊了鐵門百善香米、稔百善香米兩個品牌,每斤大米價格賣到了10元。
據統計,鐵門社區、長塘村(片區)土地流轉從2022年的800畝提升至2024年的2700畝,畝均流轉價格從每畝280元增加至370元。
生態增值
礦坑荒塘變旅游景區
今年6月,位于長塘村一組的鄉村親子項目將建成投用。屆時,這個以“自然探險+歡樂水世界”為主題的鄉村旅游項目,將為兒童提供綜合性體驗。
“村莊規劃優化了項目空間布局,依法保障了項目的用地需求,我多年的夢想也終于落地。”項目投資方乾豐農業總經理凌云稱,落戶鐵門10余年,公司先后建成果園、蔬菜、香菇基地,但因之前用地條件不明確,鄉村親子項目遲遲未能實施。去年,鐵門鄉通過村莊規劃融合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全面梳理出可用的村莊建設用地指標,為項目布局提供了指標來源。
鐵門鄉一產基礎較好,但二三產薄弱。規劃團隊在村莊規劃中提出“以農業為基礎,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思路,注重生態修復與環境整治相結合,對廢棄的坑塘、荒地、礦山進行生態治理,謀劃布局長塘農產品加工廠、金竹坪康養中心、櫻花園民宿、乾豐農業A區項目、四方礦山度假營地等12個項目。
記者了解到,鄉村親子項目就建在閑置的荒坡、礦坑之上,長塘村年產值50萬元的火貿香菇基地也是由原來的撂荒池塘改建而來。
“茶稻花果香,生態幸福地。”梁平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村規科科長胡瓊方稱,“村莊規劃+土地整治”推動了鐵門鄉一二三產增速發展,吸引返鄉創業人員300余人,先后成功打造百年老鷹茶、高山優質水稻、大小白水兩景區、乾豐農業園、櫻花節等品牌和項目,180余戶農民就近就業務工,全年游客接待量約10萬人次,年收益約3000萬元。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彭瑜
原標題:碎田變糧倉 礦坑變景區 ——看梁平鐵門鄉如何從撂荒地蝶變美麗宜居鄉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