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是這份良善,一直拷打著他也淬煉著他,讓他在昏暗的時代,依然找到同道中人,天下誰人不識君…
在一個陰森的墓道里,所有人小心翼翼地,穿過墓道。
領頭這個人,似乎念著什么口訣,突然,有人踩錯了磚…
一根銀絲,刺穿咽喉,人頭分離…
又一根銀絲,刺穿雙目,瞬間噴血…
皇室墓地,有無數不為人知的機關…
最后活下來的,只有:藏海。
這是平津侯設的一個局,他要找到一個足夠聰明的又精通風水的人,幫他解決一件棘手事:
皇帝他爹和誰葬的問題。
太后剛死,是該讓太后和先帝葬在一塊,還是該維持先帝和李貴太妃合葬的現狀呢?
為此,朝中早已分為兩派勢力…
而眼前這個藏海,擅長堪輿與縱橫之術,也許他有辦法…
但藏海,真的只是一個足夠聰明的白紙這么簡單嗎?
十年前,他的全家十口人,正是被眼前這個平津侯所殺。
他沉寂十年,改頭換面,跟著高人學習堪輿縱橫之術,把自己鍛造為最鋒利的武器,為報仇而生…
而這次棘手難題的解決,更讓他成功成為平津侯的幕僚。
仇人近在咫尺,他該如何實現復仇?
以上這個片段,來自《藏海傳》,一口氣十幾集,屬于是雖有瑕疵,你也知道有bug,但近期忍不住追下去的國產劇。
導演鄭曉龍,是的,《甄嬛傳》那個鄭曉龍導演。
我想這部劇最有爽感的地方就在于,你看他面對各種招招致命的兩難境地,如何被藏海巧妙破解…
比如讓你來解決皇帝和誰合葬的問題,解決不好,辦事不利,該死。
解決得了,給你最高榮耀,要你陪葬,也該死。
橫豎都是死,怎么破局?
更有意思的是,每一道看似玄學的難題解決之后,都有對應的解析。
堪稱是電視劇版《走近科學》,看似離譜又讓人忍不住看下去是怎么回事?
比如深夜,為何聽到死去的太后在敲門?
原來,不是什么敲門,是太厚的棺槨移位了。
為何移位?難道真是什么太后不滿,大顯神威?
不,是暴雨過后,地下水上漲,而固定棺槨的龍山石,并沒有完全嵌入棺槨,導致的棺槨浮于水面…
墓穴兩旁尚未干透的比人還好的水跡,即是證據…
而這糟糕的皇陵設施背后,則是各級官員的挪用公款,中飽私囊…
看似玄學的背后,竟然還能圓得上,解釋背后,是不為人知的群臣勾結,官官相護…
看似寫的是是風水堪輿,實際上卻是人心與人性的博弈。
比如葬禮如何操辦?皇帝其實心中已有定奪。
只是他不方便當面說出。
那到底要怎么定?其實也有跡可循…
皇帝的核心需求就是,擔心東邊鎮守疆土的臨淄王功高蓋主,特別是回京之后,與群臣勾結…
那干脆就讓他以守孝的名義,讓東西南北中諸侯在各自的疆土中親自守長明燈七七四十九天,這樣,正好壓壓他的氣焰…
只要從這個核心需求出發,就不會大錯…
藏海正是敏銳地察覺到了這點,所以哪怕他是個新人,他的話,被聽進去了…
這也正是權謀劇的精髓:你要從各種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找出對方的真正所需,達成利益交換,甚至達到某種彼此制衡。
當然了,以上這些風水堪輿背后的解釋,有的太巧合太剛好了,有些細節不太經得起推敲,權謀制衡之間也顯得有一些簡單化,單一化。
整個復仇計劃不夠嚴謹,有太多的“走一步算一步”,屬于是差一步就會功敗垂成的劇,不夠運籌帷幄,帶著主角光環,這也導致這部劇兩極分化,有這樣的爭議,是無可厚非的…
而比權謀部分更有看點的,我想是人物。
平津侯和藏海,都是有延展性的,值得品一品的人物。
先說黃覺飾演的平津侯。
黃覺的演技實在是太好了,霸道這一面,無需多言,一個眼神,千軍萬馬。
但柔情的一面,也展現得淋漓盡致。
殺藏海一家時,到殺女兒的時候,特別不忍心,背過身去。
但他做了殺的決定后,黃覺吞咽了一下喉嚨,仿佛狠狠把良心都咽下去了…
這個吞咽,一下讓人物立體起來…
平津侯這個人也很有意思。
他打打殺殺,多少人頭在面前落地,生死早已看慣。
但他為何相信一個風水先生,做自己的第一幕僚?
因為風水堪輿不過是一個由頭,他需要的,只是一個明面上足夠“說得過去”的理由,來給自己一個臺階下。
你以為他被藏海騙過去了?
不,他甚至能發現藏海的障眼法。
比如皇陵下藏海墊著的讓皇陵失去平衡的小木板。
正是這塊小木板,讓本就地下水上漲的太后棺槨,更容易失去平衡而浮起來,創造“太后敲門”的名場面。
有了這個名場面,什么都可以自圓其說地說道說道了,他需要的是,有時候并不是真相,只是一個解釋的“空間”…
同時,也恰恰是這層破綻,反而讓平津侯認為,自己可以掌握藏海。
作為性格里同樣桀驁不馴的人,他知道王佐之才,必帶棱角,他也早受夠了些庸才,對于有才之人,他有癮,也欣賞。
而藏海要做到的,不光是展現自己有多“能干”,還要展現自己的“不能干”。
是對外辦事能干,是對內表現臣服,恐懼,不僭越。
所以最有意思的,就是看兩個夠有膽量和心細如發的人如何斗智斗勇…
都說堪輿,堪,天道也,輿,地道也,藏海堪輿的,何止是日月山川,更是人心人性之險峰…
再說藏海。
他是一個復仇的好手嗎?
一方面是的。
十年沉淀,不僅沉淀出堪輿縱橫之術,更是沉淀出從未忘記的家門之仇。
但一方面,又不是的。
他這個人的底色,很頑強。
哪怕剛剛好不容易才被侯爺收留,卻還要在侯爺面前,為犧牲的同伴鳴一句不平,爭一個正義…
哪怕自己小命都差點不保,卻還要為因自己而重傷的歌女掏出金銀…
他實在不是一個足夠合格的殺手。
他的心,太容易為了別人而軟。
而另一方面,和這些人斗,最難的不是堪輿之法,也不是縱橫之術,而是隱隱作痛的回憶。
是從小躲在地道里,親眼看見師兄為了頂替自己,冒名喊出的那句“爹,娘…”后的慘死。
是長大在平津侯的地下室里,看到父母被完整剝落的人皮,認出人皮上父親脖子的那顆痣…
是眼睜睜看著曾經的熟人為了救自己被斷龍石壓死,脫口而出的那一句痛哭流涕的:姬伯伯,我是稚奴啊…
他的心還是太軟,以至于在平津侯的地下室,看到雙親的衣物時,完全失態,干嘔不已,跪在父母面前,痛哭如孩…
以至于如此聰慧的他,甚至因此大出昏招,恨不得此刻就以卵擊石,殺了平津侯…
復仇,隱忍,對一個心軟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過于沉重。
仇恨如利刃,十年以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早已把他淬煉得極其鋒利。
可如果,淬煉到最后,卻煉不硬這顆心,它真的適合復仇嗎?
如果說適合復仇的人,是帶著嗜血的快感的。
那么對于藏海來說,卻似乎并非如此。
他所恐懼的,不是隱忍,不是等待,而是看似正義凌然,理所當然的“復仇”背后,是那么多具壘起的白骨,是那么多的犧牲與代價,鮮血淋漓…
而他自己,卻必須活到最后。
必須眼睜睜地看著所愛之人,無辜之人,一個個死去,甚至是在自己的謀劃之下,按照既定程序地死去,看著所有的愛恨情仇,在自己身上一點點淬煉,剝落…
他必須成為那個,活到最后的人,只為了把刀最后架在仇人的脖子上,再無掙扎…
這種活著,是最殘忍的,也不知道這仇恨,一時之間讓誰更奄奄一息…
一部復仇劇,它沒有強調黑化,反而在“仇”中間,加了不少“情”。
是藏海的不成熟,猶豫,心軟,是對于無辜之人的同情,甚至是有些累贅的善意。
但我想,這才是一個復仇題材有意思的地方。
因為你知道,嫉惡如仇與熱血難涼,常常是一個人性格的一體兩面。
這也是復仇題材經久不衰的原因。
它總在強烈的跌宕中拷問著人性善惡的極致…
我們見過太多這樣撕裂的瞬間。
是《基督山伯爵》里,哪怕埃德蒙的復仇以“精準打擊”為原則,但當他間接導致仇人妻子的死亡,依然前所未有地愧疚:我是否做得太過分?我是否已變成惡魔?
是《哈姆雷特》中王子的永恒延宕,甚至殺死波羅涅斯后質問:我的靈魂是否已沾滿鮮血?
《王子復仇記》
復仇是危險的,正義的邊緣是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跨越的,不知不覺從正義的執行者變成道德的僭越者…
這種撕裂,凸顯了善良者的本質矛盾:始終無法像惡人般徹底享受復仇。
復仇的這個“仇”,對于善良者來說,竟然同時報應在自己身上。
這種極致糾結的狀態,正如博爾赫斯那句著名的話:既是刀劍又是傷口,既是劊子手又是受刑人…
復仇對一個本性善良的人來說,太違背了,它考驗著人性在極端情況下的韌性,在愛恨情仇的邊緣人性與獸性的強烈張力:
如何在懲罰罪惡中不喪失憐憫?如何在反抗壓迫時不淪為暴君?如何在凝視深淵時不墜入深淵?
這就涉及到,復仇對個人的吞噬。
是的,復仇這一極端行為,哪怕有多大義凜然,政治正確,它必然帶著自我的割舍與異化。
是《基督山伯爵》中埃德蒙化名“伯爵”后,與舊愛形同陌路,他變成像一個符號,追著仇與恨:那個水手已經死在伊夫堡的黑牢里,現在活著的是一具由仇恨鑄成的軀殼!
是汪曾祺的《復仇》 ,仇人的名字幾乎替代了復仇者的名字,他甚至認為,自己的命竟然是“借”著仇人而活著的:即使我找不到你,我這一生是找你的了!
沒有什么比這一刻,更能展現復仇對本體的反噬,人活成了仇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種執和盲?
而恰恰是這一層的反思,恰恰是復仇者在復仇故事里最“不復仇”的一幕,最反爽劇,反黑化的時刻,是我認為最珍貴的時刻,因為在這一刻,他終于不是一個鋒利的武器,而是回歸到了一個“人”…
他會感到違背,會感到糾結,會在內心拷打善惡之邊界,與復仇之正義正當性之矛盾…
他在日日凝望深淵時,終于看見深淵之外,自己的倒影…
正如師父在第二集的開頭所說,你是個性情中人,這也許會成為你日后復仇路上最大的障礙,但也許會是你日后取勝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