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熱播的古裝劇《藏海傳》里,肖戰所飾演的藏海一角身世坎坷,其家族與營造技藝有著深厚底蘊。
藏海原是大雍國欽天監監正蒯鐸之子稚奴,一夜之間全家慘遭滅門,他被迫踏上復仇之路。此后十年,稚奴隱姓埋名,苦心鉆研營造技藝與縱橫之術,隨后以“藏海”之名重返京城,之后更憑借著一手精湛的營造技藝嶄露頭角。為贏得仇人平津侯的信任,他憑借高超的專業能力,成功解決了諸多難題,其中便包括棘手的帝后合葬問題,最終成為新一任欽天監監正。
藏海的經歷雖充滿了戲劇化的復仇情節,但他對營造技藝的執著與精通,恰似現實中明代蒯氏家族在建筑領域的卓越——尤其是蒯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電視劇《藏海傳》中,欽天監監正蒯鐸遭遇滅門慘案,其子稚奴十年后化名“藏海”進京復仇
蒯祥一生,歷經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和明憲宗朱見深七任皇帝,職務不斷擢升,以二品官銜享受一品待遇。
《北京宮城圖軸》明代朱邦繪,現藏大英博物館。手持笏板、立于承天門西側之紅衣者即蒯祥
雖然古代只重士人官吏、不重能工巧匠,《明史》便只字不提蒯祥。但蒯祥的名聲和作品,絕不會在后世湮沒。
壹
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建立明朝,做了三十年明太祖之后于1398年駕崩。他死的這一年,蒯祥出生了。
蒯祥生于木工世家,祖父蒯思明、父親蒯福都是技藝精湛、聞名遐邇的木匠。其父蒯福曾于明初參與過南京皇宮的木作工程,在建筑界頗有聲望。
朱元璋死后,其子燕王朱棣于1402年發動“靖難之變”,把大明皇位從侄子朱允炆的手里生生搶了過來,并于1403年將其根據地北平改名為北京。但新建首都是巨大的工程,所以朱棣并未貿然遷都。
1405年,朱棣開始啟動建都工程,次年七月正式下詔營建皇宮,任命泰寧侯陳家珪掌管其事。但因為遷都需要準備時間,直到1416年才真正開始大規模營建皇宮。蒯祥就是此時隨父進京、參與宮城建設的。《皇明通紀》載:“(蒯)祥,吳縣人,木工也。父(蒯)福,能(主)大管繕,永樂中為木工首,以老告退,祥代之,營建北京宮殿。”
因為北京皇宮遵照南京皇宮的規制建造,所以這時的蒯祥只是參與修建,并不能稱為宮殿的“設計師”。經過數年建設,1420年皇宮紫禁城落成,也就是如今所稱的故宮。
故宮夜景全景 圖據:視覺中國
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在新建的首都宮城舉行盛典,頒詔遷都北京。北京改為“京師”,繼元朝的大都之后再次成為全國的首都。
然而嶄新的宮城,轉眼就于1421年和1422年連續遭遇兩次大火,把紫禁城內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即清代改名至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還有乾清宮燒得片木不存。朱棣氣歸氣,連年營建加對外作戰之下,實在沒有余錢重修。于是直到朱棣1424年離世,又到朱高熾和朱瞻基也即位然后駕崩,被燒掉的宮殿都沒法復建。
1435年,8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朝政由老臣“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主持,錢也積攢得差不多了。次年英宗頒詔,令太監阮安、都督沈清、少保吳中督工,蒯祥設計兼施工,不僅重建三大殿和乾清宮,而且增建坤寧宮。
此時蒯祥已經積攢了二十余年的建筑經驗,與剛來北京時不可同日而語。經過四年施工,正統五年(1440),三殿兩宮全部竣工。如果說當初永樂在位修建宮殿是因為父蔭,此次則是蒯祥真才實學的體現。
故宮三大殿由右至左: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圖據:視覺中國
史載,“自正統以來,凡百營造,(蒯)祥無不予。”蒯祥在每項工程施工前,都會進行精確的計算、繪畫。竣工之后,每項建筑的位置、距離、大小和尺寸,與設計圖分毫不差。
四十二歲的蒯祥,就此真正踏上他輝煌的建筑生涯。兩年后,他設計營造了六部和文武諸司衙署。1447年,他被提升為工部主事,在自己設計修建的辦公場所里辦公了。
貳
其實在重建三殿兩宮的前一年,蒯祥就開始了景陵地面建筑的修建工作。景陵是朱祁鎮父親朱瞻基的陵墓。
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的這段時期,史稱“仁宣之治”:政治清明,與民休息,克己節欲、重視民生。仁宗朱高熾駕崩后要建獻陵,臣下勸說朱瞻基:“國家富有四海,安葬父親還吝惜花費嗎?”宣宗朱瞻基回答:“古代帝王葬事從儉,不欲厚葬。況且先帝有遺詔'務從簡樸',天下共知。”最終他自己的景陵比獻陵還小。《帝陵圖說》記載明代帝陵,“獻陵,陵之最樸者。景陵,陵之最小者。”
1435年,英宗即位的第二天,就開始動工修建景陵。經過兩個多月、十萬人的營建,景陵地宮大體完工。但直到1462年皇太后孫氏崩、合葬于景陵,景陵才算最終大功告成。據《明實錄·憲宗實錄》載,蒯祥作為工部右侍郎,獲賞“紵絲二表裹、鈔三千貫”。
明十三陵中的景陵,地面建筑為后代重建 圖據:視覺中國
1464年,經歷復辟的朱祁鎮駕崩,蒯祥又開始修建他的裕陵。二月初三正式動工,五月初八入葬,到六月二十地面建筑全部完成。此時年近七旬的蒯祥,仍然親臨現場測量、計算、規劃、督工營造。因為成績斐然,蒯祥由已經當了十年的工部右侍郎提升為工部左侍郎。
而此時的蒯祥,正全心投入重建承天門。
作為皇城的正門,承天門落成于1421年,是用于舉行“頒詔”大典的地方。此外諸如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秋審)、殿試公布“三甲”(金殿傳臚)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1449年,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率五十萬大軍討伐瓦剌,就從“承天門”這道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下經過。
結果一場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全軍覆沒,朱祁鎮也淪為階下囚。瓦剌大軍直逼北京,若非兵部尚書于謙領導一場“北京保衛戰”、另立朱祁鎮的異母弟朱祁鈺為新君景泰帝、最終逼退瓦剌,蒯祥就將親歷一場北宋靖康之變式的大難。
清代顧見龍繪于謙像
朱祁鎮后來被瓦剌送回北京,但被朱祁鈺軟禁。1457年,承天門毀于一場雷火。同年朱祁鎮趁朱祁鈺病重之機,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成功。作為技術官吏,蒯祥在政變中毫發無損,而于謙則被冤殺抄家、棄尸街頭、家眷發配邊疆。
英宗駕崩后,其子明憲宗朱見深敕命蒯祥重建承天門。1465年,蒯祥將承天門重建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寓意“九五之尊”——的重檐歇山式城樓,比原來的木結構牌樓擴大了不少。
一百多年后的1644年,李自成在敗退撤出北京前“焚毀宮殿及九門城樓”,蒯祥的承天門就此再度毀于兵燹。七年后的1651年,取明廷而代之的清廷在此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重建,并將新生的城樓改名為天安門。
1901年時的天安門
2024年7月,天安門作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的組成部分,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叁
承天門,是蒯祥一生中最后的一項重大工程。此外他還設計修建了南宮和西苑,西苑即故宮西側北海、中海、南海等一系列水岸殿宇。1481年,八十三歲的蒯祥在北京去世,歸葬故里蘇州胥口鄉蒯家祖塋。憲宗朱見深派人致哀,贈蒯祥祖父、父親為侍郎,蔭封蒯祥兩子一為錦衣千戶、一為國子監生。
蒯祥在京的居處,也是營造業的工匠所聚集的街巷,曾得名為“蒯侍郎胡同”,具體位置距離紫禁城約兩公里、即后來北京火車站附近的蘇州街一帶。但因時代變遷,蒯侍郎胡同早已湮沒于歷史長河中,只留下了名字。
復辟的第二年,明英宗賜蒯祥一塊“奉天誥命碑”,后來立于其墓南側。太平天國時期,這塊碑在戰亂中被埋入地下,上世紀九十年代重修蒯祥墓園時才被發現因而重見天日。碑的正面為蒯祥祖父母——蒯思明夫婦誥命碑文。碑的背面是墓表,記載著蒯祥祖父、父親和他本人三輩的族譜及生平事跡。
其實即便沒有這塊碑,后世也不會忘記蒯祥。康熙年間的《蘇州府志》記載:“永樂間,召建大內,凡殿閣樓榭,以至回廊曲宇,(蒯)祥隨手圖之,無不稱上意。”以蒯祥為典型代表的蘇州建筑流派“香山幫”,也將其建造技藝繼承流傳,營造出了以拙政園為代表的蘇州園林及古建。
蘇州拙政園 圖據:視覺中國
如今蒯祥墓前,有后人題字:“閭闕巍巍共仰香山鼻祖,園林處處不忘胥水良師。”不以科舉入仕卻光耀門楣名垂后世,蒯祥憑的是家學淵源的積累、天賦異稟的發揮,以及數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明實錄·憲宗實錄》中評價蒯祥:“為人恭謹翔實,雖處貴位,儉樸不改。常出入未嘗乘肩輿,既老,猶自執尋引指使工作不衰。”
若是敷衍塞責、欺上瞞下,手底下的建筑像后世維修僅一年多瓦片即脫落的鳳陽鼓樓,蒯祥恐怕是既保不住身前的榮寵和待遇、更保不住身后的數百年盛名。
文/啟凌 編輯 編輯 蘇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