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博時空
作者 王子玥在一片蓊郁蔥蘢的竹林間,兩只仙鶴望著自己的倩影,舒展羽毛,翩翩起舞。偶爾抬頭望向天空,引頸發出清越悠長的鳴叫,聲音穿透竹林,在空中回蕩。不遠處,一位年逾四十的男子身著素袍,撫著琴弦,專注地望向那對充滿靈性、高潔的仙鶴,從它們的一舉一動里不斷汲取靈感。琴音潺潺,正是那傳頌后世的古琴曲《鶴鳴九皋》。
這便是寧王朱權來到南昌后的生活,看似閑云野鶴的背后是他既憤滿又隱忍的無奈選擇。曾經朱權也是一方名將,金戈鐵馬,肅清沙漠,威震北荒。一場靖難之役讓他人生陡變。
朱權像
也曾鮮衣怒馬
朱權的名聲遠不如明成祖朱棣( 1360 年 5 月 2 日~1424 年 8 月 12 日),但也是十分重要的角色。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權是朱棣的弟弟,生于洪武十一年( 1378 年)五月壬申,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史書記載他“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須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稱大明奇士,好學博古,諸書無所不窺……”是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當中才情較為出眾的。
朱權十三歲率領以朵顏、泰寧、福余為首的三位蒙古悍將,上千名護衛甲士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大寧(今內蒙古寧城縣),年少即封為“寧王”,一時風光無限。他與同分封在北方的諸位兄弟多次抗擊外敵,擔當著保衛大明北部邊陲的重任。在幾年的實戰歷練中,朱權成為一名出色的統帥,在將士們心中的地位不亞于四哥朱棣,世稱:“燕王善戰,寧王善謀”。
洪武三十一年( 1398 年)朱元璋死,皇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不久即開始對他的叔叔們進行削藩行動。建文元年( 1399 年),燕王朱棣發動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朱棣曾與諸將商議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采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是年 9 月,朱棣帶著精心策劃的計謀敲響了寧王府的大門。他利用朱權單純、不諳世事的特點,大打親情牌,扮演一位走上窮途末路、危在旦夕的叛亂分子。一見朱權的面便“執手慟哭”,請求朱權為他寫謝罪表章,并稱:“北平旦夕且破,非吾弟表奏,吾死矣?!蹦陜H 21 歲的朱權不知在他寫謝罪表章,邀請朱棣暫居王府,暢敘兄弟情義的時候,朱棣已派人在暗處拉攏大寧將士。
明成祖朱棣像
送別時刻,只聽朱棣一聲令下,這場兄弟情深的大戲就此落幕,朱權終于頓悟卻也為時已晚,只能和朱棣一起起兵,相信朱棣口中“事成,當中分天下”的諾言。之后他常常為朱棣草擬檄文,成為燕軍帳上的“座上賓”。
三年后朱棣繼位,平分天下的承諾如同一張薄紙輕易被粉碎。朱權請封蘇、杭兩地被拒絕,最后來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江西南昌。此時他也不過二十六歲,正是意氣風發之時,卻要時刻按耐住那顆憤憤不平的心,開始與前半生截然相反的生活。
元 王振鵬 《滕王閣圖》 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
托志翀舉,虔心問道
來到南昌后,若說朱權沒有怨恨是不可能的,但他了解朱棣的手段,最多將自己的不滿宣泄在文章當中。朱權借天象寫下《日蝕·光浴咸池正皎然》,抒發自己的憤慨。全詩充斥著對朝廷的批判,直言政治黑暗,在朱棣的統治下民心不安。該詩被明末清初詩人錢謙益評價為:“史稱王怨望不遜,以《日蝕》征之,信矣。”
光浴咸池正皎然,忽如投暮落虞淵。
青天俄有星千點,白晝爭看月一弦。
蜀鳥亂啼疑入夜,杞人狂走怨無天。
舉頭不見長安日,世事分明在眼前。
洋洋灑灑地宣泄后朱權選擇了什么?朱權雖然小朱棣十八歲,別忘了他卻是在將士心中能與之相較一二的人物,“寧王善謀”絕非無稽之談。
“天下無不知借寧,無寧安得有燕?!敝扉χ鞕嗟募蓱劜⑽措S著他的離開而消失,反而愈加警惕。在朱權來到南昌后僅僅九個月就被人告發用巫蠱害人,朱棣派人秘密調查,最終無果。朱權開始韜光養晦,修建“精廬一區”,學習道法,寄情于詩書,茶藝,音樂等,就此神隱。
明 石銳 《軒轅問道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朱權對道家和文學等喜愛自小有之。朱元璋推崇三教合一,但更偏愛道教,朱權耳濡目染,加上父親稱他:“是兒有仙分,積有大志……”江西自宋代起是道教的興盛之地,永樂五年( 1407 年)左右,朱權結交道家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 1359年-1410 年),拜其為師,研習道典,弘揚道教義理。張宇初為歷代天師中最博學者之一,有“道門碩儒”之稱,擅畫墨竹,精于蘭蕙,兼長山水。
1408 年朱權上書《神隱志》首卷有一封《上天府神隱家書》寫到:“志在與青山為鄰,白云為友,天地為家,風月為故人?!彼浞窒蛑扉Ρ砻髯约旱臍w隱之心,以消其慮。
朱權也并非一味沉溺于道教之中,追求修仙煉丹之事,他骨子里仍是一個勤勞務實,關心百姓的文人。《神隱志》上卷“樂其志”除了有文人養性,道家修養的內容之外,更多的是記載普通百姓生產生活之需。例如:山家農具、牧養之法、醫六畜諸病法等實用題材。
朱權自幼讀書廣博,文筆精湛,18歲就完成父親朱元璋給予的任務,撰寫自己的第一部學術著作《通鑒博倫》,并領下《漢唐秘史》的著書工作。來到南昌后朱權繼續完成著述編纂的事業,涉及音樂、戲曲、醫學、文學、兵家、五行等多個門類。
鼓琴弄笛,編纂戲曲
癸未(永樂元年)春,夜晚時分的彭蠡湖(今鄱陽湖)南岸,江風翻卷著細浪,皎皎明月掛在山洞之上,四周寂靜無聲。只聽一人打著船舷唱起了“江水澄澄江月明” 的詞曲,周圍的百姓無不起身慢慢聚集在岸邊,欣賞這天籟之音,巧合的是朱權也在其中?!叭缬耥嘀畵裘魈谩钡母杪晸糁兄鞕?,一掃心中的煩悶,遂與歌者蔣康之結識。
蔣康之成為朱權門下樂者之一,參與琴譜的整理與校訂,最終中國戲曲史上第一部系統全面的理論著作《太和正音譜》問世。該書分為戲曲理論和北曲曲譜兩個部分,諸如“樂府體式”﹑“古今英賢樂府格式”﹑“雜劇十二科”﹑“群英所編雜劇”﹑“善歌之士”等八個類目。概述187名元曲家,16名明曲家的作曲風格及貢獻,收錄568本雜劇劇目和355支北曲曲牌,介紹包括蔣康之在內的36名歌唱家。它為古典戲曲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史料﹐特別是曲譜部分﹐是現存最古的北雜劇曲譜﹐后來明清人的曲譜中北曲部分都是以此為依據的。
書中融入了朱權推崇的道教思想,如“雜劇十二科”部分將“神仙道化”排為第一,儒道相通的“隱居樂道”為第二,其次是儒家倡導的“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義廉節”等科目,最后是命名為“神頭鬼面”的“神佛雜劇”。朱權創作的雜劇有 12 種,現尚存《沖漠子獨步大羅天》和《卓文君私奔相如》也表現著他的道教思想。
朱權來到南昌后大力扶持當地文化發展,嘉獎有才之人,可謂“弘獎風流,增益勝標”。吸納李吉之等江南音樂人才,令其學習各個流派所長,歷時十二年收錄出千首琴曲,于1425年編纂歷史上頗有影響力的古琴曲譜——《神奇秘譜》。它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古琴譜集,其中大部分為歷史上流傳久遠、具有影響力的名作,例如《廣陵散》、《梅花三弄》、《高山流水》等 63 首琴曲。
朱權本著“無有吝諱,刊之以傳后學?!钡膽B度,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藝奉獻給世人。在序言中強調“琴之為物”乃“圣人治世之音,君子養修之物”,主張“琴藝一定要傳授給適合的人”。
該譜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稱《太古神品》,是以《廣陵散》為例,其特點為“乃太古之操,昔人不傳之秘”的十六首古譜,大多為唐、宋時期的傳譜,保留早期傳譜的原始風貌,這些古曲由于久已無人演奏,譜式古老,基本上沒有點句。
中下卷稱《霞外神品》是當時仍在演奏的琴曲?!跋肌痹从谒未悴佟蹲舷级辞僮V》,《霞外神品》沿用了元代《霞外譜琴》的名稱,取精神相通之意。各曲之前多有詳盡的解題,為琴曲的源流演變及內容表現,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后世琴曲解題仍舊沿用。朱權或轉述《琴操》、《琴史》或根據個人心得,從標題立意道琴曲本書內容對琴曲進行解題,幫助演奏者和聽眾更好地理解曲意。
朱權不僅潛心編纂史料,還擅長制琴。后世稱明代宗室 “寧、衡、益、潞”四位藩王所制之琴為“四王琴”。據《琴學叢書》記載:“明代寧王、衡王、益王、潞王皆斫琴。”潞王琴最多,益王次之,寧、衡最少。
“飛瀑連珠”是朱權親制,號稱明代第一琴,為四王琴之首。龍池上方刻有“制琴臞仙所制,藏之李髯,名公巨手,斯愛斯傳。有朋迄今,既五百年,而我得之,能扶夙緣,一彈再鼓,其聲泠然,曰中曰和,永失勿諼。李田氏銘于蓉城。”
“飛瀑連珠”后來被襄平的李氏收藏,康熙壬寅年,壽田氏在滿是灰塵污垢的地方偶然發現了這把古琴,輕輕敲擊,琴音依然鏗鏘悅耳,他判斷這是寧獻王朱權所制的古琴。于是,壽田氏鄭重地對古琴進行了修復整理。當他輕輕撫琴,那悠揚的琴音在室內回蕩,每一次彈奏,都仿佛與一位知心好友對談,琴音似能洞察他內心的想法與情感,讓人沉醉其中。
1424 年朱棣駕崩,其子朱高熾?在位一年后病逝,傳位長子朱瞻基。朱權那顆蠢蠢欲動的心按耐不住了。他向侄子朱高熾提出“南昌非其封國”,但改封請求被拒絕。宣德三年(1428年)又請求將靠近南昌城的灌城鄉土田賜給他。第二年又議論說宗室不應確定品級。明宣宗十分生氣,“頗有所詰責”,朱權也意識到這位侄孫并不是隨意拿捏的人,便上書謝罪,自號臞(qú)仙,志在江湖。
明宣宗朱瞻基像
“抗議”無果后,朱權繼續他的神隱生活。正統十二年(1447年)朱權向曾侄孫朱祁鎮進獻扇子,并上奏請求皇帝賜給他鐵笛,朱祁鎮領工匠制作后賞賜給朱權。鐵笛是道人所用之物,在舉行儀式、法事活動中被當作法器使用,同時也是道教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朱權求笛或是創作需要,或是表明自己隱逸之心。
革新茶事,崇雅尚清
或置身清泉漱石之側,或身處松篁交翠之間;或遙望悠悠明月,拂徐徐清風,或居于寂寂凈室、靜謐安然之所,邀一眾文人雅士與方外高道共同品茗。隨侍童子,雙手恭捧香茗,上前敬獻。主人亦端起茶盞,起身向客人們敬奉并道:“愿此盞香茗,能為諸君拂去塵囂,帶來清逸之感?!北娙似凤嬤^后,方才落座。
此時,童子又取出琴棋,擺好毛筆硯臺,而后悄然退下。眾人興致漸起,有的吟誦詩歌,有的輕撫琴弦以抒心懷,有的對坐下棋一較高下,將身心全然寄托于外物之中,忘卻塵世之憂。
明 唐寅 (傳) 《斗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朱權對品茶的心得付諸文字,融入道家思想,從品茶、品水、煎湯、點茶四項談飲茶方法,記載飲茶器具以及制茶工藝,于 1440 年完成《茶譜》一書。
他自稱“崇新改易, 自成一家”,批判唐宋以來的蒸青團茶并雜以諸種香料、飾以金彩的奢靡之風,獨創蒸青葉茶的烹飲方法,是對唐代陸羽《茶經》的改革。在散茶流行的基礎上,朱權開啟花茶之風,書中簡要說明花茶的制作方法:“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日,其茶自有香味可愛。有不用花,用龍腦熏者亦可。”并表示“梅、桂、茉莉三花最佳。”
《茶譜》記載的茶具有九種,如茶爐、茶灶、茶碾、茶羅等,其中茶灶是朱權創制的新型飲茶用具,用陶瓷燒制而成。基座為高一尺五的灶臺, 茶灶高九寸, 長一尺五, 寬一尺。茶灶下面有兩個火門, 灶面上有兩個灶口, 可以放置茶瓶。方便隨身攜帶,適合在野外飲茶之用。
明 丁云鵬 《玉川煮茶圖》 故宮博物院藏
這與本書序言“渠以東山之石, 擊灼然之火;以南澗之水, 烹北園之茶, 自非吃茶漢, 則當握拳布袖, 莫敢伸也。”的觀點相呼應。朱權把飲茶發展成了一種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道”,開啟清飲風氣之先河,影響了后世文人審美。
譬如朱權尤愛景德鎮白瓷,《茶譜·茶甌》條曰:“茶甌,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紋兔毫為奇。今淦窯所出者,與建盞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饒瓷為上,注茶則清白可愛?!币伺d紫砂壺具有“不奪茶真香,又無熟湯氣”的特點,也因朱權重“清”的飲茶態度,在明代中期之后成為茶器中的寵兒。
清乾隆 宜興窯紫砂胎綠地粉彩描金瓜棱執壺 故宮博物院藏
筆耕不輟,書道守心
對于面對人生起伏,猜忌叢生的朱權來說,他完全可以放任自流,做個閑散王爺,溺酒縱樂,逍遙一生。可在他來到南昌的四十六年里,畢生精力都付諸給史書典籍,或起筆著書,或整理殘章。
朱權在醫學養生方面著有《壽域神方》《活人心》《乾坤生意》等;史類有《通鑒博倫》《漢唐秘史》《天運紹統》《史斷》《異域志》等;詩歌類有《宮詞》《采芝吟》《回文詩》等;雜劇類包括《瑤天笙鶴》《白日飛升》《獨步大羅》《辯三教》等;文論韻譜包括《太和正音譜》《瓊林雅韻》《太古遺音》《神奇秘譜》等;五行類著有《運化玄樞》《肘后神樞》,以及其他方面的書籍,留下佳作超百本。
總結朱權的一生,可以用在他所著書《活人心法》中有一則藥方“和氣丸”來解釋:
心上有刃,君子以含容成德;
川下有火,小人以憤怒殞身。
專治大人小兒一切氣蠱、氣脹、咽喉氣塞、胸膈氣悶、肚腹氣滿、遍身麻痹、咬唇切齒、瞋目握拳、面紅耳赤、忽若火燎。已上醫所不療之疾并皆治之,每服一丸,用不語唾咽下。
“心上有刃”即為“忍”,此藥名為“和氣丸”,要用“忍”字來解方,有容乃大,有容則忍是君子所為;若執于怨懟,憤憤不平,會引火燒身,是小人所作。這則藥方也是朱權暗示自己要學會隱忍,才能帶來和氣。
朱權對文學藝術的追求影響了他的后代,明代史學家王世貞在《拿州山人續稿》說:“國朝宗藩之詩,寧府為盛。諸王孫以詩鳴者,多灶、多憒、其著者也。”
在朱權眾多子孫中尤以九世孫,擅長水墨寫意畫的八大山人——朱耷( 1626 年—約 1705 年)出名。寧王朱權改封南昌后,歷代子孫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陽王七世孫。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山水畫風多宗法二米,頗有名氣。父親朱謀覲擅長山水花鳥,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族叔朱謀垔也是一位畫家,著有《畫史會要》。朱耷生長在宗室家庭,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陶冶,加上聰明好學,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
參考文獻:
[1] 姚品文著.朱權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
[2] 姚品文,段祖青.從《神隱》看隱居南昌的朱權[J].明清文學與文獻,2020,(00):3-20.
[3] 王建平.白眼望青天清泉烹活火——朱權《茶譜》賞析[J].農業考古,2017,(02):187-191.
[4] 蔡定益.明代茶書研究[D].安徽大學,2016.
圖片 | 王子玥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