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空軍計劃為其現役“陣風”戰斗機換裝印度國產的“阿斯特拉”空空導彈。
此前,印度從法國接裝了36架“陣風”戰斗機,目前這些戰斗機裝備的是歐洲導彈集團的“米卡”中程空空導彈。
該彈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中段采用數據鏈+慣性制導,末段根據不同型號采用主動雷達導引或紅外導引,射程60至80公里,這一射程被印軍認為無法滿足作戰需要。
印度想靠國產導彈給陣風戰機續命,結果可能比他們的摩托車雜技還懸乎。
想想也是,他們的空軍最近挺鬧心,陣風這么貴的玩意,在印巴空戰里被揍下來好幾架,法國原裝的米卡導彈射程不夠用,想買歐洲的流星導彈又嫌貴,只能硬著頭皮上國產貨。
印度人這款導彈吹了快三十年,射程倒是越吹越遠,從最初的一百公里飆到三百公里,但實戰行不行還得打個問號——目前世界上的空空中距彈,靠譜的真不多,印度這款射程是夠了,命中率呢。
印度軍工有個特點,但凡是個武器項目,研制時間基本以十年為單位。印度軍工這幾十年,在很多軍工領域感覺是在夢游一般。毒蛇反坦克導彈搞了四十年還在試驗,阿斯特拉導彈1990年立項,2025年才算勉強能用。
這玩意兒最早用的還是俄羅斯導引頭,后來才換上國產的,中間還因為控制問題和高空性能缺陷返工兩次。最新測試倒是打中了百公里外的目標,但測試環境和真實戰場是兩碼事。
陣風本身算是個好飛機,法國人把它調教得能空戰能對地,但印度買來后發現配套的米卡導彈射程才80公里,碰上巴基斯坦的PL-15E根本不夠看。
巴空軍殲-10CE掛的PL-15E射程輕松破百,再加上預警機加持,印度飛行員還沒看見敵機就先吃導彈了。
印度人大概尋思著,與其花大錢買流星導彈,不如用國產阿斯特拉湊合,反正射程數據上看著挺唬人。
但射程遠不代表就能打贏。導彈這玩意兒不是比誰數字大,制導精度、抗干擾能力、發射后不管的可靠性,哪一樣拉胯都得完犢子。
阿斯特拉的制導方式和米卡差不多,都是中端數據鏈加末端雷達或紅外,但印度電子工業啥水平大家心里有數。
法國人連陣風的源代碼都不給印度,導彈和戰機的兼容性咋整?別到時候鎖定了目標,發射按鈕按下去導彈不動彈,那才叫一個尷尬。
印巴空戰已經證明,現代空戰早不是單挑的年代了。巴基斯坦靠著完整的預警機、數據鏈和電子戰系統,把印度空軍按在地上摩擦。
印度那邊陣風、蘇-30、米格-29湊一塊,指揮系統亂得像菜市場,預警機和戰斗機各說各話。阿斯特拉導彈就算真能打三百公里,沒有體系支撐,也就是個昂貴的煙花。
印度還有個毛病,特別喜歡在紙面上碾壓對手。阿斯特拉Mk3吹到射程350公里,問題是這玩意兒連影子都沒有。
反觀巴基斯坦,PL-15E是實打實經過實戰檢驗的,配合殲-10CE的雷達和電子戰能力,印度換導彈恐怕也改變不了被壓制的局面。
軍工自主化沒錯,但硬著頭皮上國產貨,最后坑的還是自家飛行員。
印度陸軍被逼著用毒蛇導彈,結果這玩意兒試驗了四十年還是不太靈光。空軍現在走同樣的老路,陣風配阿斯特拉,聽著挺唬人,用起來可能還不如原裝貨。
打仗不是打游戲,數據漂亮不代表能贏。印度總想著一步登天,結果往往是進一步退兩步。
真正的強大,不在于武器庫里的紙面數據,而在于體系化的實戰能力,在這一點上,真不是小瞧了印度,而純粹就是讓人瞧不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