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大學林學院博士生鹿士楊在貴州省人民醫院完成了造血干細胞捐獻,為一名素未謀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種子”。“任何事情和救命比起來,都不算什么?!甭故織钫Z氣溫和,眼神堅定。
登記志愿者信息榮譽證書。
鹿士楊所讀的專業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他常把對專業的理解和對生命的理解融合起來。“土地荒漠化和人體疾病其實很像,都是系統失衡的結果。我們要盡自己所能去解決這樣的‘失衡’?!?/p>
鹿士楊把這延伸為對生命的關懷。2024年3月29日,他走進中華骨髓庫貴州省紅十字會登記點,留存了檢測血樣。當2025年年初接到貴州省紅十字會的電話,得知他與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時,鹿士楊笑著說:“當時只覺得這是件有意義的事,沒想到真能配上?!斌w檢結果也顯示,他的身體條件完全符合捐獻要求,高分辨配型適配度也極高,“這就是緣分到了,攔都攔不住?!?/p>
捐獻過程中,妻子楊靜始終陪伴左右?!暗怯浨熬秃蛺廴松塘窟^,她給予我最大的支持與力量?!甭故織钫f,父母和兄弟姐妹起初擔心影響身體,但也盡量將擔憂化為理解,最終選擇尊重他的決定。
成為父親后,鹿士楊對生命的感知更加深刻:“每天睜眼就是圍著孩子轉,送托兒班、陪玩、哄睡,這些平凡時光讓我明白,生命的珍貴不在于宏大敘事,而在于細微的日常?!?/p>
捐獻證書。
“珍惜生命”這一信念,支撐著鹿士楊的行動。因此,就算注射動員劑帶來腰酸背痛、低熱和難以入眠的骨痛,他都能淡然一笑:“身體的不適是可以克服的,因為將完成生命延續的大事。”
捐獻期間,鹿士楊遇到了三位同期捐獻者?!懊鎸璜I的未知旅程,大家還是有一點擔憂。打動員針時互相鼓勁,捐獻完還留了聯系方式。”這個臨時組建的“戰友群”,現在經常分享康復情況。
“大家交流副作用時,我突然意識到細胞再生和生態修復很像——都要經歷破壞、應激、重建?!甭故織钫f,博士論文里那些描述土壤抗腐蝕能力的術語,也有了新的注解,閃爍著生命科學的光澤。
愛人楊靜陪鹿士楊捐獻,紅十字會頒發證書。
按照捐獻規定,一年內對捐獻者和受捐者的信息是互相保密的?!跋M莻€孩子能健康長大,就像我研究的植被,在陽光下自由生長。”鹿士楊期待,能深入研究生態系統與人類健康的內在聯系?!巴恋厣绊懭?,人健康了才能更好守護土地?!彼f。(文/曾蘭喬 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