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49年9月,南洋華僑總會會長陳嘉庚找到毛主席與周總理,向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沒想到這個問題,居然大大影響了廈門未來的發展。
陳嘉庚問,廈門是僑胞城市,長期居住大量華僑,那么廈門市長能否由閩南人或華僑擔任?
毛主席聽了以后似乎想起了一個人,轉頭詢問周總理新四軍那個很會打仗的縣長現在在哪里?周總理回答,此人名叫梁靈光,現在葉飛兵團當參謀長。
毛主席提到的梁靈光時年僅33歲,出生于福建永春,既是閩南子弟,也是馬來西亞歸僑。
他生長于富商家庭,卻在15歲時因“九一八事變”放棄留學日本的計劃,轉而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1936年,梁靈光在馬來西亞組建“華僑抗日救國會”,還在報紙上發表了許多時政評論痛斥揭露日本侵華的惡行,回國后于蘇北敵后組建抗日武裝,以“蘇中七戰七捷”支前工作聞名。
在百姓中流傳著一句話——“梁靈光,真靈光”。
郭村戰役中,梁靈光率部投奔新四軍,陳毅元帥還親自下廚為他炒了盤回鍋肉,此后他再率部突襲敵軍,為黃橋戰役立下赫赫戰功。
這位“儒將”既能帶兵打仗,又擅長地方治理,其閩南籍貫與華僑背景,恰好契合陳嘉庚的提議。
陳嘉庚的提議并非偶然,他出生于廈門集美,之后在南洋打拼將近半個世紀,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廈門故土。
于是他傾資創辦了廈門大學,抗戰期間還組織南洋華僑為祖國捐款超過13億元,同時動員華僑機工回國支援滇緬公路運輸。
在陳嘉庚心里始終認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一直堅定支持中國共產黨。
此時的廈門作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僑眷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一,且與臺灣隔海相望,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陳嘉庚深知,選派熟悉僑情、兼具軍事素養的閩南籍干部主政,既能凝聚僑心,又能鞏固海防。
廈門解放后,梁靈光奉命離開29軍成為新中國第一任廈門市市長。
此時的廈門滿目瘡痍——國民黨敗退前炸毀電廠、碼頭,封鎖海上交通,城內物資匱乏,特務活動猖獗,梁靈光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打破封鎖、恢復生產。
穩定局勢后,梁靈光依托僑鄉優勢,通過海外僑胞引進資金和技術,重建被炸毀的基礎設施。
1950年,梁靈幾次拜會歸國居住的華僑領袖陳嘉庚,共同探討跨海通道的可行性,最終兩人決定在在高崎與集美之間建造一條海堤(高集海堤)。
隨著這項工程的竣工,廈門島不再孤懸于外,與大陸之間有了緊密的聯系,延續千年的孤島狀態終于成為了歷史。
與此同時,梁靈光很注重僑務工作,不僅設立華僑服務社幫助歸僑解決就業和生活問題,還吸引了更多僑資參與廈門的建設。
到 1955 年卸任時,廈門已經從封閉的海防前沿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初步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城市。
梁靈光主政廈門期間,和陳嘉庚已是同甘共苦的戰友情誼,兩人多次實地勘察海堤工地共同解決技術難題。
鷹廈鐵路通車時,陳嘉庚就曾對梁靈光感慨,當年辦廈大盡有人嘲諷說南蠻之地辦不出大學,如今修鐵路,又有人說“石頭縫里跑不了火車”。
兩人看著現如今的廈門,心里滿是欣慰。
1980年,梁靈光調任廣東省委書記,推動經濟特區建設,將廈門的僑務經驗推廣至全國。
梁靈光晚年回憶,廈門的經歷讓他明白,僑胞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2006年梁靈光逝世,遵照遺愿,他的骨灰撒在廈門海堤邊,這座由他親手參與建設的豐碑,永遠見證著一位歸僑市長的家國情懷。
陳嘉庚的建議與毛主席的決策共同成就了梁靈光從“打仗縣長”到“改革闖將”的傳奇,這段歷史不僅彰顯了華僑在新中國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更揭示了一個真理——
只有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平凡的生命也能書寫不平凡的篇章。
廈門海堤紀念碑上至今還有“移山填海”四個大字,這是對工程奇跡的贊譽,同時更是對無數像陳嘉庚、梁靈光這樣的愛國者的永恒致敬。
參考資料:
1. 廈門大學新聞網:《廈門史海鉤沉:廈大為何選址島內——陳嘉庚先生與廈門發展的故事》(2020年7月20日)
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梁靈光——從沙場“儒將”到改革開放先鋒》(2022年6月13日)
3. 廈門史志網:《梁靈光:首任廈門市市長》(2025年4月22日)
4. 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陳嘉庚與廈門海堤》(2022年10月24日)
5. 臺海網:《梁披云 梁靈光:泉州豪杰兄弟 共筑家國夢》(2020年3月1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