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首爾街頭人潮洶涌,抗議聲浪此起彼伏,矛頭直指中國。就在這風起云涌的敏感時刻,韓國總統候選人李在明悄然現身文在寅官邸,閉門共進午餐。
距離6月3日大選僅剩8天,韓國政壇波濤洶涌,民調劇烈震蕩,反華浪潮卻突如其來,這場戲劇性的政治變局,又將如何影響中韓關系的未來走向?
在這個看似尋常的選舉周期里,韓國卻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李在明原本遙遙領先的支持率,在短短一周內驟降6個百分點,支持率從51%跌至45%,而對手金文洙則以驚人的速度從29%攀升至36%,差距已縮小至9%。這樣的反轉,令人瞠目結舌。
街頭抗議、外交爭議、安全威脅接踵而至,一場原本平穩過渡的選戰,突然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反華浪潮突然爆發,街頭一夜之間被極右翼團體占領。他們高舉韓國國旗、甚至揮舞美國星條旗,一些極端分子還打出了“滾出韓國”“抵制中國人”的標語。
尤其在明洞、中餐館密集的首爾市中心,抗議聲浪愈演愈烈。韓國警方披露,早在4月,相關團體就已申請示威許可,統一制作宣傳材料、安排“發言人”、招募“志愿者”,這一切并非臨時起意,而是一場組織嚴密的政治行動。
這場浪潮的背后并不簡單。前總統尹錫悅盡管已退黨,卻公開表態“全力支持金文洙”。此前因“緊急戒嚴事件”深陷輿論漩渦的尹錫悅,試圖借支持金文洙換取政治豁免。值得玩味的是,他的退黨非但未削弱保守派,反而激起了選民對金文洙的興趣。
金文洙這個“非典型右翼”候選人,靠著務實改革口號和接地氣的形象,迅速收割中間選民,在電視辯論中更是直擊李在明要害,將其對華立場包裝為“軟弱”和“失去國家立場”。
李在明的困境并不止于民調下滑。5月中旬,他公開表示韓國應在中美之間保持外交平衡,不應對臺海問題妄加評論,這一理性表達,卻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背景下,被保守派輿論猛攻。
社交平臺上充斥著“親中”“賣國”標簽,更可怕的是,他還收到了三起匿名恐嚇信,涉及其“親中”立場。為了保障其安全,競選團隊不得不在公開演講現場增設防彈玻璃,氣氛緊張到令人窒息。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方在黃海劃設三大禁航區,更為局勢添了一把火。盡管韓方承認禁區位于公海、無權交涉,但一部分政客和媒體卻借此大做文章,煽動民眾情緒,試圖將此事包裝為“中國挑釁”。
但實際上,中方的軍事演習并未侵犯韓國利益,完全符合國際法規定,韓國軍方對此也保持了克制與理性,表示“密切關注”但不會干涉。這種態度在當前政治高壓下,顯得尤為難得。
在紛亂之中,李在明的一次“隱秘行動”格外引人注目。5月23日,他現身慶尚南道,拜訪已故前總統盧武鉉墓地,隨后與文在寅共進午餐。這場無聲的會面,被外界解讀為一次“精神合流”。
文在寅雖已退休,但其在共同民主黨內仍具深厚影響力。尤其在中韓關系方面,文在寅主張務實合作,與中國在半導體、汽車、旅游等領域簽署多項協議。正是在文在寅的任期內,中韓關系曾一度回暖。
李在明此舉,顯然是在向黨內傳遞穩定信號,也是在向選民釋放一個明確信念:中韓合作才是未來之路,外交不應淪為選舉工具。
5月26日,李在明通過社交媒體再次重申其外交立場,表示將恢復與朝鮮的軍事熱線,推動韓朝互惠合作,同時強調中國是韓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對半島安全有重要影響。這樣的表態,既有戰略眼光,又不失政治勇氣。
韓國的年輕選民,正在成為這場選戰的關鍵變量。他們不再盲從傳統左右翼,而是更關注就業、民生、社會公平等現實問題。李在明曾因“青年基本收入”政策贏得廣泛支持,但如今在反華情緒的沖擊下,這一優勢正在動搖。
與此同時,金文洙提出的“務實改革”理念,意在打破保守派的刻板印象,贏得中間派青睞。這種策略,在樸槿惠時代曾被驗證有效,如今又被重新啟用。
金文洙的崛起,不啻為韓國政治的一出傳奇。他曾是70年代的民主斗士,因參與反軍政府運動入獄,后來卻轉投保守派陣營,成為“左翼背景的右翼候選人”。
如今,他以“非典型”的身份,試圖整合保守派與改革派的資源,構建一個跨階層的選民聯盟。更有評論指出,他與改革新黨李俊錫的“1+1”組合,或將成為壓倒李在明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這場跌宕起伏的政治角力中,在韓華人則成為最無辜的受害者。中餐館生意銳減,店鋪門頭的中文招牌被臨時拆除,一些華人甚至被無端騷擾。
這種情緒的蔓延,已從政治層面下沉至社會結構的底層,令人痛心。部分韓國政客將“中國干預選舉”的標簽無限放大,甚至有媒體影射“中國資助反對派”,完全脫離事實,令人憤慨。
這場選戰,遠不止是兩位候選人之間的對決,更是外交方向與民族情緒的正面對抗。韓國既是美國的盟友,也是中國的重要經濟伙伴,如何在大國博弈中保持戰略獨立,是擺在每一位韓國政治家面前的嚴峻課題。
李在明的務實外交理念,是為韓國社會指出一條可能的出路,而金文洙的強勢崛起,則意味著保守力量仍具深厚的社會基礎。
從街頭走向輿論,從輿論轉化為選票,每一個細節都牽動著中韓關系的未來走向。如今,距離韓國大選僅剩8天,選情愈發撲朔迷離。誰將在這場政治豪賭中勝出?
金文洙是否能復制樸槿惠2012年的“逆襲神話”?李在明又能否守住那岌岌可危的9%優勢?而更深層的問題是:韓國是否能在這場政治巨變中,走出一條不被裹挾、不被操控的獨立道路?
對中國而言,保持戰略定力、推動中韓互利合作,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關鍵任務。無論誰入主青瓦臺,中方都將繼續秉持互尊互信的外交原則,積極面對挑戰,穩妥應對風浪。
大國之間的博弈,最終比拼的是格局與智慧。誠如一句古語所言:“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眼下的黃海雖風平浪靜,誰又能預見,下一波風暴將從何處襲來。
信息來源:
[1]李在明:將恢復朝韓軍事熱線 穩定處理韓中關系 新華社客戶端
[2]李在明最新表態稱要“穩定處理”與中國的關系,擔任京畿道知事期間曾兩度來華 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