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界面新聞報道,近日,該協會公開反對美國政府擬對中國制造的船到岸(STS)起重機加征100%進口關稅的提議,引發國際輿論對當前中美經貿博弈的關注。這場由關稅政策引發的爭議,背后折射出近期中美外交互動中的微妙博弈——從特朗普釋放訪華意愿遭冷處理,到美方以關稅手段“掀桌”報復,雙方圍繞經貿議題的角力正呈現新的復雜態勢。
5月16日,特朗普在結束對中東三國的訪問后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主動釋放愿訪華的信號,強調中美關系“非常重要”。這一表態被外界解讀為其試圖通過“低姿態”外交為后續經貿談判鋪路的策略。然而,自特朗普公開表達訪華意愿后,中方并未如美方預期般迅速回應——截至5月19日,中美雙方均未公布相關訪問安排,中方的“冷處理”讓特朗普政府陷入被動。
特朗普訪問沙特(資料圖)
事實上,特朗普的這一策略帶有明顯的“極限施壓”色彩。其慣用的外交邏輯認為,通過公開釋放善意但保持“被動”姿態,可迫使對方在談判中先讓步。但此次中方的應對打破了美方預期:一方面,中國外交體系向來以“原則性”和“戰略性”為導向,不會因外部壓力而倉促作出反應;另一方面,美方近期在經貿領域的一系列舉動,早已透支了中方對其談判誠意的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時急于訪華,與美國國內經濟壓力密切相關。數據顯示,進入2025年5月,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持續攀升,而美聯儲維持高利率政策導致國內消費市場疲軟。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對華經貿談判緩解國內壓力,尤其是希望中國在農產品采購、能源進口等領域作出讓步,以提振美國出口數據。但中方對美債的持續減持(已降為美債第三大持有國),以及在芬太尼管控等議題上的強硬立場,讓特朗普意識到,若不親自推動高層對話,難以打破當前僵局。
面對中方的“冷處理”,特朗普政府選擇以關稅手段“報復”。5月19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召開公開聽證會,提出兩項涉華關稅提案:一是對中國產岸橋起重機加征100%進口關稅,二是對集裝箱、底盤等貨物裝卸設備加征20%-100%關稅。表面上看,此舉旨在“保護美國本土制造業”,但實際操作中卻暴露多重矛盾。
港口(資料圖)
首先是產業現實與政策目標的脫節。美國港務局協會(AAPA)總裁加里·戴維斯在聽證會上明確指出,美國自上世紀80年代起已無STS起重機生產商,本土供應鏈的缺失意味著加征關稅無法催生新產業,只會推高港口運營成本。該協會測算,若相關關稅落地,未來十年美國公共港口將承擔近67億美元的額外開支,這些成本最終將通過運輸鏈條傳導至消費者,加劇通脹壓力。
其次是全球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能夠提供大型港口起重機的企業主要包括中國振華重工、日本三井E&S、歐洲科尼和利勃海爾。但后三家企業的產能總和仍無法滿足國際市場需求,中國占據全球港口起重機市場超70%的份額。美國若強行排除中國產品,不僅將導致本土港口升級計劃延遲,還可能引發全球物流體系震蕩——這一點連美國航運商會會長凱西·梅特卡夫都公開承認,稱美方此舉“與正在進行的中美貿易談判目標背道而馳”。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特朗普政府正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從歷史脈絡看,美國在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已多次對華發起“精準打擊”,此次針對港口設備的關稅戰,本質上是其“小院高墻”戰略的延續。正如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所言,美方試圖通過關稅壁壘剝奪中國發展高科技產業和參與全球供應鏈的權利,這種帶有冷戰思維的“零和博弈”,不僅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也與全球化趨勢背道而馳。
面對美方的極限施壓,中方的反制措施呈現出“層次化”和“精準化”特點。在特朗普釋放訪華信號后,中方并未急于回應,而是用實際行動表明談判立場:一方面,繼續減持美債,以金融手段對沖美方經濟脅迫;另一方面,在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發起強勢反擊。
5月21日,針對美國商務部禁止全球使用華為昇騰芯片的“指導意見”,中國商務部發出嚴正警告:任何組織或個人協助執行美方制裁措施,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這一表態打破了以往“敦促美方糾錯”的常規措辭,首次將第三方納入反制范圍,釋放出“誰敢當幫兇,就追究誰”的強烈信號。
這種反制邏輯的轉變,反映出中方對中美博弈性質的判斷已發生深刻變化。過去美方常以“單邊制裁”施壓,但此次通過“長臂管轄”迫使第三方選邊站隊,本質上是在構建對華“科技封鎖同盟”。中方的回應則直接瞄準其“聯盟戰略”的脆弱性——畢竟,全球多數國家不愿在中美之間“二選一”,更不愿為美國的霸權私利犧牲自身利益。
特朗普(資料圖)
值得關注的是,中方在半導體領域的技術突破,正逐步消解美方的封鎖效力。公開信息顯示,中國已實現7nm制程芯片的量產,3nm技術研發進入關鍵階段。這意味著,美國試圖通過技術壟斷迫使中國在經貿談判中讓步的策略,正隨著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而逐漸失效。正如業內分析指出,美西方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卡脖子”,最終將加速中國突破技術壁壘的進程,形成“越封鎖越強大”的反效果。
從歷史經驗看,中美經貿摩擦的歷次緩和,均建立在雙方“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2024年日內瓦會晤后,雙方曾就農產品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議題達成初步共識,但美方后續在半導體領域的“毀約”行為,直接導致談判信任受損。如今,特朗普若真想推動對話,需先展現停止單邊制裁、尊重中國發展權的誠意,而非將訪華作為施壓籌碼。
對于國際社會而言,中美關系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全球經濟復蘇和產業鏈安全。美國港口協會、航運商會等業界力量的公開反對,已表明美方激進政策的“民意基礎”薄弱。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更應傾聽理性聲音,摒棄“零和博弈”的過時思維,以務實態度回到談判桌前。畢竟,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掀桌”式的對抗,最終傷害的都是雙方乃至全球的共同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