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網信辦專門印發通知,從阻斷“開盒”信息傳播、完善預警機制、加大懲治力度、優化保護措施、加強宣傳引導等多個維度明確工作要求,督促各地網信部門、各網站平臺進一步強化“開盒”問題整治工作。同時,召開專題部署會議,要求微博、騰訊、抖音、快手、百度、小紅書、知乎、嗶哩嗶哩、豆瓣等多家重點網站平臺,對照通知抓好各項任務落實,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以“零容忍”態度堅決打擊“開盒”亂象。
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進行網絡搜索、挖掘,搜集個人隱私信息,包括姓名、個人照片、身份證號、家庭住址、手機號碼、社交賬號等,將這些內容在網絡公開發布,致使被害人深陷網絡暴力與現實騷擾的困境,被稱為“開盒”的這種新式網絡暴力違法犯罪行為如今已廣為人知。
南都此前曾推出《“人肉開盒”再調查》報道,起底海外“社工庫”外泄個人隱私的黑灰產鏈條。調查中,經同事授權,南都記者分別花費300元、320元從兩名“社工庫”客服手中買到了同事準確的個人信息,從身份證號碼出生地,再到家庭所在樓棟號,甚至連QQ頭像都被扒出。其“業務單”中,宣稱還有更驚悚的查詢開房同住、車輛軌跡、聊天記錄等服務……
調查發布后立即引發廣泛關注,新華社、人民日報等超過200家海內外主流媒體、自媒體大V跟進轉載、評論,全網關注度破億。
“開盒”之所以廣受關注,不僅緣于其危害大,也因為治理不易。
“開盒”難以根治,首先在于其技術上的隱蔽性與復雜性。加害者往往通過暗網、加密通訊等隱蔽渠道獲取和交易個人信息,利用技術手段隱藏真實身份。信息一旦被“開盒”,便會如病毒般在各大平臺迅速擴散。
其次,法律適用存在現實困難。盡管我國已有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但在具體案件中,如何確定損害程度、量化精神損失、追蹤跨平臺跨地域的違法行為,都存在操作難題。
另外,部分平臺出于流量考慮,對“開盒”內容的監管態度消極。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開盒”行為往往被包裝成“網絡正義”,混淆公眾認知,也增加了治理的復雜性。
中央網信辦此次治理部署,多維度協同治理是一大特色,重點平臺集中約談體現了精準施策的思路,而圍繞以前治理中的難點,這次通知點明,阻斷“開盒”信息傳播、完善預警機制、加大懲治力度、優化保護措施、加強宣傳引導,是整治的發力點,顯然抓住了關鍵。
零容忍“開盒”就是為每個網民“撐傘”。
落實中央網信辦要求,阻斷“開盒”信息傳播,接下來網站平臺要加強對內容的審核,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對涉及個人隱私信息的內容進行自動識別和攔截,同時建立人工審核快速通道,對舉報的“開盒”信息及時處理。
建立一套科學、高效的預警系統,能夠提前發現“開盒”亂象的苗頭和趨勢,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網信、公安等部門應通力協作,整合各方數據資源,構建起大數據分析平臺,對網絡輿情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通過分析用戶行為數據、信息傳播路徑等,挖掘潛在的“開盒”風險點,提前發布預警信息,為后續的治理工作爭取時間和主動權。
優化保護措施方面,網站平臺應為用戶提供更多隱私保護選項,如隱藏個人信息、限制陌生人訪問等,還可設立專門的“開盒”應急處置小組,為遭受“開盒”的用戶提供及時幫助和指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