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六個不同朝代的岳陽樓在大屏幕上緩緩升起,演員們用高難度舞姿和雜技表演,一起再現了千年岳陽樓的變遷。在科技與歷史的交融中,5月25日,第四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開幕式暨文化旅游推介會在岳陽市巴陵廣場舉行。
此次大會以“三湘四水 相約湖南;大美江湖 天下岳陽”為主題,包含開幕式暨文化旅游推介會、文旅項目觀摩、湖南省入境旅游推介會三大主體活動,以及2025世界旅游聯盟·洞庭對話、全國旅游休閑街區創新發展交流活動、第七屆湘鄂贛皖四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岳陽2025國際古琴藝術季、2025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邀請賽五項配套活動。
以承辦此次大會為契機,岳陽向世界推出“岳陽樓、屈原”兩張文化名片和“江豚、麋鹿、候鳥、熊貓”四張生態名片,多項活動圍繞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激活優秀傳統文化價值、保護發展好優秀旅游資源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端午源頭:標準化助龍舟文化走向世界
鑼鼓聲起,水花飛濺。24日上午,2025年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邀請賽在汨羅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12支國際組龍舟隊與12支汨羅本地組龍舟隊分別進行競速賽。
汨羅本地神龍龍舟俱樂部領隊任慶喜今年49歲,參加龍舟比賽有20多年,他的俱樂部幾乎每次都能在比賽中拿到名次。“龍舟代表我的靈魂,每逢端午,我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力量。”
2025年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邀請賽暨龍舟超級聯賽。
新西蘭毛利人龍舟隊“最強劃手”Mitchell第一次來中國。在新西蘭,毛利人也有劃船的傳統,但和中國的龍舟非常不同,“新西蘭沒有很長的歷史,當我們在這里看到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時,真是非常棒的體驗”。
汨羅市有“端午源頭、龍舟故里、詩歌原鄉”的美譽,走在汨羅街頭,路燈都是龍舟的形狀。汨羅市市委書記朱平波說:“汨羅龍舟有系統的傳承、最好的群眾基礎。我們在每個學校都開展‘非遺進校園’,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學習劃龍舟。”2005年至今,汨羅已連續20年舉辦標準龍舟比賽。汨羅也是全國第一個做龍舟標準化的城市,為龍舟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礎。
非遺傳承:文化加碼旅游新動力
在24日開幕的第七屆湘鄂贛皖四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上,200余項非遺代表性項目、370余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齊聚洞庭湖畔,以文化加碼旅游新動力。
邵陽布袋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71歲的唐平清帶著傳人來到了聯展現場。唐平清最開始學習布袋戲是1974年,日常的演出場地就是“田間地頭”。隨著人們娛樂方式越來越多樣,唐平清演出的機會越來越少,戲臺和木偶也被擱置在了閣樓,一擱就是30多年。
邵陽布袋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唐平清。
2006年,邵陽布袋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唐平清重拾戲臺和木偶登臺演出時,他才突然意識到,這門祖輩相傳的老技藝其實早已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也是從那時起,邵陽布袋戲開始重放光彩。唐平清的故事,是邵陽布袋戲發展的縮影,也是許多非遺項目在時代發展中的縮影:萌芽、興起、繁榮、幾近湮沒、重放芳華、走向世界。
在聯展中,“非遺+科技”“非遺+旅游”“非遺好物”等新技術、新融合方式的呈現,也進一步帶動了非遺走進生活,走進年輕人視野。
洞庭碧水:生態助推旅游業新發展
守護好一江碧水。近年來,岳陽統籌推進生態治理與產業轉型,以生態助推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岳陽南湖,是洞庭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南湖堅持水質和環境治理,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打造“南湖十景”,落地了岳陽中華大熊貓苑、洞庭湖小鎮等特色文旅項目,還與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結對,引入先進景區運營團隊。
第四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暨文化旅游推介會開幕式-大型情景舞蹈秀《岳陽天下樓》。
文化+生態,為湖南文旅吸引更多客源打下了堅實基礎。新文旅環境下,如何推動湖南與其他省份互擴旅游資源、推進入境游?復旦大學旅游系特聘教授張朝枝告訴記者,長三角地區一直是中部地區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一,未來的進步空間取決于營銷渠道、差異化定位、便利化措施等。
湖南在吸引入境游客源上也仍有提升空間。張朝枝一直對如何促進“一城多站”有所思考。他提到,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必須要強調我們最獨特的、在世界上能夠有影響的是什么”,從外國人的角度找獨特賣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