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一撞上陽歷5月27日,天氣變化牽緊農人心。老人常說“最怕五月初一一日雨”,這話藏著老輩種田的講究。
今年農歷五月來得早,陽歷5月底就入了“毒月”,天氣走勢更要多留心。
南方此時迎“龍舟水”,大雨一場接一場,田里積水成了大麻煩。
北方雖說汛期雨少些,可陰雨連綿也讓莊稼根系喘不過氣。農諺說“五月初一一日雨,梅雨過后也難停”,連續下雨最傷苗。
土壤泡久了發黏,根須悶在里頭吸收不了養分,苗兒慢慢就打蔫。
田間濕度大了,蟲子繁殖快,病害跟著來,打藥時機還得搶在前頭。還有句“五月初一大雨落,四十五日也難熱”,該熱不熱讓莊稼犯難。夏季作物靠積溫長個,溫度不夠莖稈細弱,后期結穗都不飽滿。
但也別慌,老輩傳下的土辦法能應急,看云識天早做準備。比如提前在田邊挖排水溝,雨多的時候能及時排澇,不讓水囤在地里。
北方地塊可以鋪地膜,既保墑又提溫,幫莊稼扛住涼夏的影響。
南方大棚要加固,狂風暴雨來了別怕支架歪,薄膜破損及時補。
草木灰是個好東西,撒在壟間能防潮,還能當鉀肥給苗兒補營養。不過咱也得結合科學,農技站的新法子能把老經驗升級。
比如測測土壤濕度,超過60%就得趕緊排水,數據比感覺更準當。關注天氣預報看積溫,連續三天低于25℃,葉面肥就得跟上補能量。
東北這時候防霜凍,雖說入夏了,早晚溫差大還得蓋秸稈。華南盯緊臺風預警,提前砍些竹竿扎穩架子,不讓植株被風刮倒。
有人說靠天吃飯沒辦法,可咱主動出招就能化被動為主動。
我個人覺得,老經驗是寶,加上科學管理,田里收成全在細節里。就像去年河南老張,五月初一下雨后及時清溝排水,玉米畝產多了200斤。
數據擺在那,及時應對和被動受災,收成能差出一大截。現在正是芒種后、夏至前,莊稼拔節孕穗的關鍵時候。
您家田里是旱是澇?
得趕緊下田看看,別等問題大了才著急。不同作物脾氣不一樣,水稻怕淹、玉米怕澇,對癥施策才有效。
拿不準的地方別怕問,村里農技員、鄉里合作社,都是現成的幫手。
留個心眼記著:五月田管不松懈,秋來糧倉才充實。最后再嘮叨句:今天就去田里轉一圈,該排水的排水,該補肥的補肥。趕上陰雨別拖延,搶在天晴的間隙打藥,別讓病蟲害鉆了空子。
農時不等人,咱多流點汗操點心,秋天收糧時心里才踏實。您那兒五月初一啥天氣?
田里現在啥情況?歡迎在評論區說說。
記住了,好收成不是靠天賞,是咱莊稼人一步一步管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