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剛過,全國多地農田正迎關鍵生長期,天氣卻開始“搗亂”。
華北平原連續一周35℃以上高溫,玉米葉子卷成“旱煙筒”,拔節速度明顯放緩。
東北多地凌晨氣溫跌破10℃,大豆幼苗剛露頭,就遭“倒春寒”偷襲,地膜下的嫩芽蔫了一片。南方沿海傳來臺風預警,荔枝掛滿枝頭時,狂風暴雨隨時可能讓果園“顆粒無收”。
“芒種不種,再種無用”,可老天爺這天氣,讓種地的老把式們直撓頭。
河北老張蹲在地頭嘆氣,去年高溫減產的賬還沒算清,今年旱情又提前報到。村里的老人說“旱長根,水長苗”,可連續干旱讓玉米根系夠不著地下水,再好的經驗也怕極端天。
農業站的技術員急得團團轉,挨家挨戶叮囑:“別信老黃歷,現在得趕緊滴灌,苗期補水比啥都強!”東北的李大姐看著地膜下的大豆苗犯難,老一輩用秸稈覆蓋防霜,可現在溫度太低,得趕緊搭小拱棚。
“地膜覆蓋能提溫3℃,再配上草木灰拌土,既能保溫又能補鉀。”農技員現場示范,把傳統法和科學招結合。
南方果農老陳盯著天氣預報,臺風一來,荔枝樹得“傷筋動骨”。他想起去年臺風后的慘狀:果樹倒伏,果子掉滿地,損失了小十萬。
“現在就得給果樹拉支撐繩,排水溝再挖深20公分,把防風網提前繃緊。
”鄉鎮農技站的通知剛到,他就開始張羅。
氣象部門說,今年厄爾尼諾現象明顯,極端天氣會比往年多三成。這讓不少農民心里打鼓:靠天吃飯的年頭,怎么才能讓莊稼少遭罪?河南的種田大戶算了筆賬,去年買了農業保險,高溫受災后賠了不少,今年早早續了保。
“政府補貼一半保費,花小錢保大安,這事兒劃算。”他逢人就勸,讓更多人吃下“定心丸”??梢灿欣陷吶朔膏止荆骸白孀孑呡吙刻斐燥?,買保險真能頂用?
”年輕的新農人不這么想,他們打開手機查看智慧農業平臺,實時監控土壤墑情和氣象數據。
“滴灌系統該開了,土壤濕度低于60%就得補水?!笔謾C一操作,地頭的管道就開始噴水,省時又省力。
農業專家提醒,不同作物關鍵生長期遇極端天氣,補救辦法大不同。
玉米拔節期干旱,除了灌溉,還要追施氮肥,促進幼穗分化;大豆苗期防霜凍,葉面噴磷酸二氫鉀能增強抗寒力?!皠e等莊稼‘喊渴喊冷’才動手,提前看天氣預報,把準備做在前頭。
”專家的話直戳要害,種地就得“眼觀六路”。
我個人覺得,老農民的土辦法是寶貝,可也得跟上新科技,兩者結合才是種地的“雙保險”。廣西有個村子,去年靠無人機噴防旱劑,加上提前修的灌溉渠,愣是在大旱之年保了豐收。數據顯示,提前采取預防措施的農田,受災損失能減少40%以上,這錢花在刀刃上才值當。
現在最要緊的是,各地農民得根據自家地塊情況,趕緊行動起來。東北該加固大棚、準備防凍物資了,夜間溫度低于8℃就得點火增溫;華北抓緊檢修灌溉設備,趁這兩天還有點小雨,趕緊補墑。南方沿海的果農,臺風前務必完成果樹加固,把成熟的荔枝搶收一部分,減少損失。
鄉鎮農技站的電話24小時開通,有不懂的趕緊問,別自己瞎琢磨。農業保險也該提上日程,別等災害來了才后悔,現在參保還來得及。莊稼生長不等人,天氣越極端,咱越得沉住氣、早動手。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眼下每一步都關系到秋后的收成。高溫干旱也好,臺風霜凍也罷,只要咱提前防、科學管,就沒有過不去的坎。種地靠天,但更靠人,把心放在田里,把勁使在點上,收成錯不了。
最后說一句,今年天氣多變,多關注氣象預警,多跟農技員請教,咱農民的日子,就得靠自己精打細算。
莊稼看天吃飯,人勤能補天災,眼下該出手時別拖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