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五月初一,天剛蒙蒙亮就飄起了雨。老輩人常說“雨打五月頭、黃梅倒轉流”,這話在南方地界格外應景。江蘇、浙江的鄉親們最犯愁,就怕這雨一落,“倒黃梅”跟著來。
啥是“倒黃梅”?
就是梅雨走了又回頭,雨水沒完沒了地下。眼下全國三夏大忙正拉開架勢,小麥等著割,油菜等著收。可這多雨高濕的天,對咱種地的人來說,真是個難纏的對手。
小麥進了灌漿末期,籽粒倒是差不多成了,可要是一直泡在雨里,穗頭容易發芽。
咱東北那疙瘩雖說沒這梅雨煩惱,可這陣子也得防著夜里的低溫。大豆剛出苗,玉米剛拔節,一場霜凍下來,苗兒可經不起折騰。
南方的大棚種植戶更得留神,連續陰雨潮氣重,病害最容易找上門。老一輩看天吃飯有土辦法,比如看云識雨、用草木灰給菜地防潮。這些經驗咱得尊重,但也得跟上科學法子,該排水的趕緊挖溝渠。
家里有烘干機的農戶,這時候可派上大用場了,提前檢修準沒錯。沒有設備的鄉親,能不能跟村里商量,湊份子租幾臺?
我瞅著天氣預報,接下來一周南方好多地方還是雨雨雨。心里頭真是著急,小麥收回來曬不干,囤在家里容易發霉。
都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三夏時節可是耽擱不起。咱種地的,最盼著風調雨順,可天不遂人愿的時候,就得想轍。北方的兄弟姐們,趁這兩天晴天趕緊給玉米補補肥,苗壯了抗澇。
南方的鄉親,雨間歇的時候去地里走走,看看有沒有積水漚根的。村里的合作社這時候該發揮作用了,組織大伙搶收搶曬。鄉鎮農技站的電話都記好了沒?
有不懂的趕緊打電話問。
有人說老祖宗的農諺沒科學依據,可為啥代代人都這么傳?這里頭藏著對天時的敬畏,也有跟老天爺打交道的智慧。
現在有了氣象衛星、農業專家,咱更得把土辦法和新技術結合起來。我個人覺得,不管啥時候,咱種地的人都得眼觀六路、手勤腳快。
這場五月初一的雨,到底是“半月沱”還是“及時水”,還得接著看。但有一點錯不了,提前做好準備,總比臨時抓瞎強。家里的塑料布、竹架子都檢查檢查,該加固的加固,該修補的修補。
小麥收回來要是曬不了,先攤開薄薄一層,別堆成大堆捂壞了。
花生、棉花的播種期快到了,南方的地要是太濕,得先晾一晾。北方的玉米地,雨后注意中耕松土,別讓土壤板結了影響透氣。
這場黃梅倒灌的考驗,咱得拿出十二分的精神頭應對。
鄉親們,三夏大忙就這陣子,咬咬牙挺過去,就是豐收在望。
不管是老辦法還是新科技,管用的就是好辦法,別猶豫別拖延。最后提醒一句,多關注當地的氣象預報,手機短信通知別漏看。
該出手時就出手,咱種地人,靠天更靠自己,日子肯定差不了!您那兒五月初一啥天氣?
對今年的收成有啥想法?
歡迎在評論區說說。關注咱網易號,后續咱接著聊各地應對天氣的實招,幫您把地種得更順當。
記住了,種地跟著時令走,天氣再變,咱心里有譜就不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