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江淮地區的老鄉們可得繃緊弦。氣象部門剛發了暴雨黃色預警,未來三天安徽、江蘇多地有大到暴雨。眼下正是江淮地區小麥成熟的關鍵時候,麥粒灌漿期最怕雨水泡。
往年這時候,田里都是忙著搶收的鄉親,今年天公不作美。“麥熟一晌,龍口奪糧”,老輩人這話一點不假,雨水一淋麥粒容易發芽。收割機在濕田里打滑,人工收割效率又低,好多農戶站在地頭直嘆氣。
別慌!咱先看看傳統土辦法有沒有用。以前遇到連陰雨,有的老鄉會割些秸稈鋪在地里,踩出通道方便走路。
現在得結合科學法子,趕緊清溝排水是第一要務。
田里積水排不掉,小麥根系泡久了容易爛,減產風險可不小。
有條件的合作社,趕緊協調烘干機,提前騰出庫容準備收濕糧。家里沒機器的散戶,可以聯系村里的種糧大戶,搭伙用設備。
東北的鄉親別覺得這事離得遠,你們那邊馬上也要防霜凍。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雖說快到小滿,但東北夜間溫差大。大棚種植的豆角、黃瓜,晚上記得加蓋草簾,或者點上防凍燈。南方種水稻的老鄉,暴雨過后要留意稻田水位,別讓秧苗被淹。
有人問,這雨要下多久?氣象預報說不準具體天數,得隨時盯著。我個人覺得,咱農民靠天吃飯,更得學會主動跟天氣“較勁”。
前幾年河南有個村子,暴雨前組織全村人連夜搶收,損失少了一大半。
他們的經驗就是提前看天氣預報,把勞動力和機器都提前備好。現在智能手機普及了,大家下載個專業的氣象APP,隨時查雷達圖。不過也有老鄉犯難,家里年輕勞力少,搶收實在缺人手咋辦?
這時候就得發揮村里互助組的作用,鄰里之間搭把手,渡難關。還有個事得提醒,濕麥粒收回來別急著堆在一起,容易發熱霉變。哪怕鋪在屋里地上,也要薄薄攤開,每天翻動幾次,保持通風。
有人可能覺得麻煩,覺得老輩人都是這么過來的,沒啥大不了。
可現在產量高了,每畝多收百十斤,做好防護就能多掙不少錢。咱不能光靠老經驗,還得跟上新方法,科技種田不是空話。
這次暴雨對江淮麥區是個考驗,也是個提醒:農事節奏得跟著天氣變。早準備、早行動,比等災害來了再后悔強百倍。最后說個緊要的,現在馬上檢查自家的排水渠,堵了的趕緊通。
聯系村里的農機合作社,確認好收割機雨天作業的防滑措施。
家里有塑料布的,準備覆蓋暫時沒法收的麥地,減少雨水直接淋灌。具體怎么操作?
拿不準的老鄉,村里的農技員這兩天都在地里跑,趕緊問。
天氣無常,但咱辦法比困難多,只要肯上心,糧食就能穩穩進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