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姚張村的稻田里,突然裝上了收費桿。
村委稱防外來車輛抄近道壓壞農田,可這條不足 5 米寬的田埂路,兩車交匯都得倒車,哪來的 “交通混亂”?
倒是收費牌醒目得很:1 小時免費,2 小時 5 元,包年 600 元。粗略一算,日營收超萬,核心在此。
說是 “管理”,實則 “圈錢”。村集體拉第三方公司,把田埂路包裝成 “停車場”,憑街道審批就收費。
但《公路法》規定,公共道路屬交通部門管轄,村集體無權擅自設卡。實地看更荒唐:所謂 “停車場” 沒劃線、全是泥坑,根本不具備停車功能,分明是拿公共道路當 “搖錢樹”。
道閘桿隔開兩種待遇:本村車免費,外來租客次次掏錢。有租客抱怨 “停一次 5 塊,比城里還貴”,紛紛搬離,導致房租下跌兩成。房東這才明白:為賺 “過路費” 趕走租客,無異于撿芝麻丟西瓜。
荒誕之處在于 “公權私用”。街道蓋了審批章,村集體稱 “合規”,但老百姓心里透亮:公共道路姓 “公”,豈能畫個圈就收錢?有人追問:收了兩年費,村口爛路為何依舊坑洼?資金流向成謎。
當 “基層自治” 淪為 “自利工具”,當 “管理” 異化為 “創收”,法治底線便成了橡皮泥。
據說收費桿要拆,但教訓深刻。從南到北,為何總有人在村口 “栽桿子”?根子在把公共資源當 “唐僧肉”。基層治理的初心,該是讓百姓路好走、心舒坦,而非設 “收費站” 把過路人當 “提款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