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瞞你說,我原來是挺信增程的。
覺得比純電省心,比油車更先進,怎么看都是個“兩全其美”的方案。
網上那些說“增程就是妥協方案,開久了就后悔”的,我一直當成段子,甚至還以為是黑粉在帶節奏。
直到最近,身邊一個朋友,車開了不到一年,最近開始瘋狂吐槽增程….
我才意識到,有些“謠言”,它還真不是空穴來風。
而且,它們對日常用車的影響,遠比想象中更嚴重——怪不得,不少人后悔了!
實話實說,以前聽到這句話,我是嗤之以鼻的。
覺得這是什么狗屁邏輯,我都“可油可電”了,我還必須有家充,這不是搞笑嗎?
可朋友跟我吐槽久了,我才意識到——這話,居然是真理!
為啥?
因為增程車所謂的“香”和“省”,前提是:電池得有電。
一旦沒電,那些省錢、省心、體驗好,全都統統作廢!
你可能會說,大不了“只油不電”,或者“我一周一充,也沒問題”。
但說實話,這種想法——真的很天真。
因為增程不是插混,它的本質還是電車,增程器的作用是發電,而不是直驅車輪。
我們都知道,能量的轉化肯定會存在損耗。
所以這也意味著,增程要是沒電,油耗會很高——高到你受不了,甚至比純油車還離譜。
此外,別覺得標稱200公里的續航,你就可以跑200公里,別天真了!
真實的情況是:
所謂的200公里續航,平時就要打7-8折,也就是150km 左右;
再扣掉最后20%強制保電,只剩120km;
冬天再來個溫度折損——100km都難保。
說白了,你以為能撐一周,實際是2-3天就要找樁補電——沒有家充,是真的不行!
說實話,我以前根本沒往這方面想。
覺得電池比純電小,整車應該更輕,怎么會“損耗大”呢?
直到我查了一圈資料,才發現真不是空穴來風。
因為增程車的電池小了,但多了一整套燃油系統:發動機、進氣系統、發電機、油箱等等。
一整套加起來,至少增加250kg——整車重量,根本輕不下來。
比如小鵬G9,整備質量是2196kg;再看理想L7,足足2460kg,比它還重出264kg!
也正因為太重,很多增程車必須用上空懸、CDC、強化懸掛。
倒不是為了增加操控性。
而是為了“兜住”過重的車身,不然開起來又飄又散,甚至影響安全。
但即便上了這些硬件,該磨的還是照磨。
拿輪胎來說,增程車換的就很快:
部分車主反饋,3萬公里輪胎就吃胎嚴重,內側直接報廢!
不僅如此,某俄羅斯車評人是這么說的:
某增程車懸掛負載太重,跑上不到10000公里,就會把球頭磨成粉末;
剛行駛1500公里,車子的球頭就松動了;
5000公里后,就開始出現異響;
球頭和搖臂還不能單獨更換,只能多花錢一起換…
而且這還只是懸掛、輪胎的問題而已——
5年,8年,10年下來,因為自重高,會不會有其他磨損,還待時間去考證。
講真,很多人在買之前根本感受不到這一點。
尤其是試駕時,大多是電量充足的狀態,車輛在純電模式下運行——
安靜、順滑、有勁兒,體驗一點毛病沒有。
但真正把車開回家,你就會慢慢發現:一旦電池電量低了,噪音和振動就全來了。
為什么?
因為這時候增程器會介入發電,而發電機一旦高負載運行,不但聲音大,而且會持續工作。
你以為是“偶爾響一下”,其實是一路轟鳴。
圖片加載中…
更要命的是:
它不是像油車那樣“直驅帶輪”,而是“發電—帶動電機—再驅動輪子”,效率低,還特別吃力。
說白了,就是車又重,功率又不夠,等于是小馬拉大車,肯定又喘又累。
因此,如果你對噪音比較敏感,或者追求高級感的靜謐體驗。
那增程車,可能真不是你的菜,需要慎重購買!
總的來看就是——
增程并沒想象中完美,其實也有不少坑。
指望這種車能兼顧所有的問題,甚至沒有缺陷,可能想的太美好了。
說白了,“可油可電”某種意義上也屬于“電不行,油不靠譜”。
關于這點,買車之前,我們必須弄清楚——這樣才能真正選到合適的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