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人寧愿活在一個沒有互聯網的世界。
今年5月,英國標準協會在對該國1293 名年輕人調查后,得到這樣一個結果。此外,在這次調查中,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由于疫情,他們花了更多時間上網,每三個人就有兩個人認為,上網有害心理健康。
這份研究成果發布大約一周之后,英國衛報、德國之聲、印度時報多國媒體跟進報道,大標題基本上都摘用了本文開頭這句話,再一次點燃了一個爭議性的話題:在線和連線,哪一種才是更好的生活方式。
互聯網消失的一天
讓我們先順著英國青年的選擇,來到一個沒有互聯網的周五。
早上九點半,光從窗簾里透出來,你睜開眼,猛然意識到手機鬧鐘沒有響,然后你穿上衣服急匆匆地往地鐵趕,你下意識地掏出手機往閘機上看,這時候支付失靈了,替代方案要么是回家找到十年前的公交地鐵卡,要么去自動售票機排隊買一張單程票,當然,當所有人無法刷手機進站時,閘機前早已排起了長龍,但部分人可能也買不到票,畢竟先出門帶現鈔的人太少了。
好不容易到了公司,你打開電腦,但什么也干不了。上午11點的會議,是你從未有過的體驗,老板依舊在白板上排兵布陣指點迷津,下面的同事大家只能拿著中性筆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很多漢字已經不會寫了,但好在可以些拼音,離開了筆記本電腦的遮掩,開會摸魚變得困難,很少有這樣的機會,一個人講話,其他人也不得不全程聽下來,一改過去,一屋子人開會,但各干各事的懶散。
中午12點,你有點餓了,但此時無論是美團、還是餓了嗎、京東,都無法叫外賣,于是你和同事們一起步行一公里多去了最近的一家湘菜館,還沒到門口,你就被等位的長隊多嚇到,餐廳店員遞過來的手寫排號,顯示前面還有39桌。
下午沒有會,電腦、手機也沒法用,企微、釘釘、飛書也消停了,反正沒有網絡,于是你給幾個要跟進的項目客戶,挨個撥打電話,不知不覺,雖然項目推進依然困難重重,但看著手頭的筆記本已經記下了小半本,一種莫名的成就感涌了上來。
沒有網絡,周報也取消了,這是你入職以來第一次在周五的五點就下班了,一身輕松地往東四趕過去,還有一場飯局在等著你,在地鐵上你第一次真正閉目養生,不需要借助任何app進行好幾分鐘的正念。
回到家里的那個晚上,也是你工作之后第一次不看任何屏幕的夜晚。
一禁了之未必可行
如果是偶爾社交齋戒般過上不插電的一天或者幾天,我可以接受,但如果回到一個沒有互聯網的生活,我是難以接受的,畢竟數字世界不再是現實世界的鏡像,而是構成存在境遇的本體維度。
不幸的是,美國的一些青少年可能會遭遇某種程度的強制斷網。
2024年3月25日,佛羅里達州州長羅恩?德桑蒂斯簽署了一項法律,明確禁止 14 歲以下人群使用社交媒體,并要求 14 至 15 歲的青少年在創建賬戶或使用現有賬戶時必須獲得父母的同意。
與中國不太一樣的是,美國對社交媒體的定義相當寬泛:允許用戶創建個人資料、發布內容、與他人互動,如點贊、評論、分享、私信,形成社交網絡或社區的在線平臺或App。因此,在美國,包括Facebook、Instagram、TikTok、Snapchat、Twitter/X、YouTube、Reddit、Pinterest、LinkedIn、Discord、WhatsApp、Messenger、Telegram、BeReal、Nextdoor、Clubhouse等等都被認為是社交媒體。
佛羅里達州這項法案,約等于向州內的青少年關閉了大半個互聯網。這項社交媒體年齡限制法案在實施后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爭議和法律挑戰,凸顯了兒童保護與數字權利之間的張力。
支持者認為有助于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大部分家長和部分教育界人士支持該法案,認為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如焦慮、抑郁、網絡欺凌等日益嚴重。
反對者則擔憂言論自由、隱私權和實際執行效果。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佛羅里達分部公開反對該法案,認為該法案“剝奪了青少年獲取信息和表達自我的權利”,并“對隱私和數據安全構成威脅”。美國公民自由聯盟還與NetChoice協作,挑戰這項法案。 NetChoice是代表多家主要科技公司的行業協會,成員包括Meta、Google、TikTok、Snapchat、X的科技公司行業協會。
法案簽署后第二天,NetChoice 就對佛羅里達州提起訴訟,理由是該法案違反了第一修正案(限制青少年和平臺的言論自由),并且年齡驗證要求侵犯了用戶隱私。
雖然Snapchat、TikTok等部分平臺已宣布配合佛州新規,主流社交平臺開始加強年齡驗證流程,如要求上傳身份證件或通過第三方驗證工具。但美聯社的報道稱,年齡驗證要求雖出于善意,卻可能迫使青少年轉向更不安全的網絡空間,且部分青少年通過VPN、虛假信息等方式繞過年齡驗證,執法效果有限。
社交媒體何罪之有?
佛羅里達州只是開了個頭。得克薩斯州在今年5月也計劃推出類似法案,旨在禁止18歲以下人群使用社交媒體,目前已通過參議院委員會階段,即將提交至得克薩斯州參議院進行投票表決。
佛州和得州的方案,其實約等于向州內的青少年關閉了半個互聯網,那么他們為何對社交媒體如臨大敵,綜合兩州法案,大概可以小結出三點原因:
首先,保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研究顯示,青少年沉迷社交媒體,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孤獨感、自尊心下降等心理健康問題。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易受網絡影響:青少年自控力弱,容易因網絡霸凌、攀比、負面信息等受到心理傷害。
其二是,防止網絡欺凌、騷擾和有害內容侵害。青少年是網絡欺凌的高風險群體,社交媒體平臺常成為霸凌、騷擾、辱罵的溫床。青少年容易接觸到色情、暴力、極端主義、詐騙等有害內容,但缺乏辨別和防范能力。此外,青少年個人信息易被泄露,面臨網絡誘騙、陌生人騷擾等威脅。
最后一點原因是,家長和學校對青少年網絡行為難以有效監管,所以不如一禁了之。青少年常繞過家長監管,深夜刷手機、隱瞞社交賬號,家長難以掌控其網絡行為。一些社交平臺對年齡限制執行不嚴,青少年很容易繞過注冊門檻。學校難以全面覆蓋網絡素養和網絡安全教育,難以應對社交媒體帶來的新型風險。
如何處理好青少年與數字世界的關系,確實是一個大難題,不過,在一個廣泛數字化的社會,徹底隔離青少年與社交媒體的做法,未免過于一刀切,但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也未可知。
成為濕件人
在柏拉圖洞穴寓言中,走出洞穴需要勇氣與智慧。當代人正面臨"數字洞穴"的新考驗:算法編織的信息繭房、流量構建的虛擬認同、數據塑造的消費人格。
美國科幻作家魯迪·魯克在1988年出版的小說《濕件人》(Wetware)中就幫我們找打一種解法:成為"濕件人"。在這部小說中,魯迪探討了人類大腦與人工智能、機器人、網絡之間的融合與對抗,他把濕件人作為人類有機智能的代表,它作為人腦與機器、網絡的接口,強調人類作為信息處理者的角色,和“hardware”(硬件)、“software”(軟件)形成對比。
濕件人概念提醒我們,要回歸自我,重視身體和感官的體驗,主動管理數字生活,不要把自己當作被動的信息接收器或“數字奴隸”,而要主動感知、思考和選擇,堅守“人”的主導性,意味著我們要主動管理自己的在線行為,而不是被算法、推送、社交媒體牽著走。
“濕件人”理念還有助于我們去平衡在線和離線的生活:提升自我覺察,關注自己的情緒、專注力、身體狀態,及時覺察線上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定期數字排毒,有意識地安排離線時間,去運動、閱讀、與人面對面交流,體驗真實世界的豐富性;讓技術服務于人,用番茄鐘管理時間,用優質內容平臺替代無意義刷屏;保持批判性思維,不盲從網絡熱點、算法推薦,保持獨立判斷力。
在數字洪流中成長為濕件人,既具備駕馭算法的數字素養,又保有觸摸真實的生命溫度,這種數字時代的理想人格,既是人類的自我期許,也是未來人類進化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