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工作人員在大棚里采摘頭茬“白毫早”。記者 楊光攝
南方有嘉木,翩然入長安。秦嶺北麓出茶了!5月24日16時許,在位于西安市長安區杜曲街道西樊村的西安樊川數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樊川公司”)產業園區,炒茶師婁杰在鐵鍋中不斷地揉搓、翻炒。從一旁茶樹大棚里首次采摘的“白毫早”葉片漸漸卷曲,一股清新的茶香迅速彌漫開來。
“這標志著陜西‘南茶北引’首次成功北跨秦嶺,實現了在秦嶺北麓地區的種植和收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袁黎說。
樊川公司負責人李戰武介紹,園區共有45畝大棚茶田、20畝露天茶田,主要種植從山東日照引進的中茶108、龍井、“白毫早”等品種。
時間回到幾年前,誰也不會想到,68歲的李戰武憑著一股死磕的勁頭,讓茶樹在陜西突破了“生命禁區”,在秦嶺北麓扎下了根。
2022年,卸任陜西省重型機械協會會長職務的李戰武回到西樊村,接手了荒廢許久的流轉地,成立了樊川公司。
“種什么?怎么種?”李戰武心里沒底。
朋友建議:“要干就干別人沒干過的!”
李戰武來了勁,帶著這樣的雄心壯志開始四處找項目。
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日照“南茶北引”的種茶歷程后,李戰武心動不已。從小在秦嶺腳下長大的他知道,秦嶺北麓歷來不產茶。
“從緯度上看,日照比秦嶺北麓還要靠北130公里左右。日照可以,西安為什么不行?”李戰武前后跑了8趟日照,反復論證,拜訪專家,決心一試。2023年3月,他將日照綠茶引種到西樊村的4畝河灘地上,并請來袁黎等多位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建成秦嶺北麓第一個茶葉種植基地。
茶樹喜歡弱酸性水土,但西樊村水土都偏堿性。根據專家建議,李戰武買回來一臺制水機,將偏堿性的水調到弱酸性,把滴灌管道鋪設到茶苗根部,保障日常供水,并使用硫黃粉和酸性肥料改良土壤,最終讓這批遠道而來的“貴客”扎下根來。
為了讓茶苗安全越冬,李戰武還投資建設了40畝設施大棚。
土壤、水分、溫度三大難關一過,茶樹越長越精神。
經過大棚“馴化”,李戰武逐步將茶苗引到棚外,發展露天茶田,目前成活率達到85%。
“《茶經》中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意思是茶樹多生長在濕潤多雨的南方,不宜在干旱少雨的北方種植。所以除了日照,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茶樹并不多見。”袁黎說,“西安引種成功,意味著陜西茶樹種植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未來,茶樹有望推廣到周邊塬坡荒地,增加農民收益,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杜曲街道辦主任胡潔說。(記者 劉印 楊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