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洞庭湖畔,微風拂面,游人如織。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聯展吸引了大批游客駐足——
唱念做打間,巴陵戲演員演繹著經典劇目;岳州扇制作老師揮毫潑墨、繪制扇面,寥寥幾筆,洞庭湖的煙波浩渺躍然紙上……
5月24日至26日,第四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在湖南岳陽舉辦。作為重要配套活動之一,第七屆湘鄂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同步開展。在展覽現場,湘鄂贛皖四省200余項非遺代表性項目亮相。
這是第七屆湘鄂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現場。(活動主辦方供圖)
當古老非遺技藝融入日常生活,創新的非遺體驗項目和產品吸引了更多年輕游客的目光。
湘繡團扇、岳州青瓷、巴陵油紙傘等傳統手工藝品結合時尚設計,成為年輕人爭相購買的“潮品”;一旁的數字互動屏前,非遺數字人“小玉”帶觀眾穿越時空,來到千年前的洞庭湖畔。這些體驗讓觀眾見證了岳陽在“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融合下的破繭蛻變。
“咚咚鏘——”隨著鑼鼓聲響,在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的排練廳里,一聲鑼鼓開場、一句戲劇念白、一個輕盈飄逸的轉身,演員的一唱一念間,劇情起承轉合,散發著獨特的韻致。
巴陵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是湘北地區戲劇的代表,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其舞臺語言、劇目、聲腔、表演等承載著大量與岳陽相關的歷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陽乃至湘北地區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的“活化石”。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巴陵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政紅看來,劇團在創作中始終堅守傳統巴陵戲的聲調、身段和唱腔,近年來還加入岳陽花鼓戲等地方戲劇的元素,增加音樂的豐富度和旋律的變化。許多老戲新拍如《秋江》《女裝瘋》等,深受年輕“粉絲”的喜愛。
在非遺聯展上,“守藝人”們攜手論道、切磋技藝,游客也從項目體驗中增進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這是第七屆湘鄂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現場。(活動主辦方供圖)
“原來非遺不是掛在墻上的畫,而是流動在生活里的詩。”正在觀展的游客劉心說道。
在這里,非遺不再是“老古董”,而是可聽、可看、可玩的鮮活體驗。岳州扇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岳軍介紹,結合當下岳陽火熱的“熊貓游”、江豚灣景區、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等特色景區景點創作,在扇面繪制、扇骨雕刻中加入了時尚的元素,銷售非常火爆。
除了藝術創作,劉岳軍還正在參與設計研學課程,希望通過手工體驗,讓年輕一代能夠親身感受傳統岳州扇技藝的魅力,理解“守藝”與“傳承”的深刻內涵。
岳陽樓上遠眺,洞庭湖水奔涌而來。當非遺老技藝搭上文旅融合的“快車”,千年古城里的煙火氣息再次被點燃。(記者阮周圍、張格、余春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