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杜晨薇)近日,《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獲批,商務合作區建設邁入新階段。
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系全國首個同時便利人員、行李物品、貨物進出的特殊功能區,將通過空間設計與制度創新的協同,努力將交通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促進全球資源要素在區內的集聚與高效配置。
上海自貿區保稅區管理局(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管理局)副局長趙峰介紹,《規劃》創新采用“模塊化網格系統”,每個空間單元均可靈活重組,形成適應未來產業演變的彈性生態圈。
商務合作區整體形成“一鏈七星三環”的空間結構。“一鏈”契合客流主要動線的活動路徑,滿足交流交往及特色服務需求;“七星”為七處重要建筑及活動節點;“三環”指智慧環、慢行環、貨運環等三類承載特色功能的路徑,實現功能與形態的動態平衡。
“《規劃》以人為核心,打造全方位互聯互通的空間體系。”趙峰介紹,在空間設計方面,強調通過交往空間的最大化,促成人與人的交流。地下建設貨運通路,地面部署智慧巴士系統,空中連廊強化東西片區鏈接,形成“人、貨、信息”立體流通網絡。《規劃》還設置了全球商務交流中心、國際人才培訓高地、世界級會展目的地三大核心應用場景。
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規劃面積0.88平方公里,比鄰浦東國際機場和上海東站,如何依托交通流量集聚優勢實現資源高效鏈接? 下轉 5版
(上接第1版)
根據《規劃》,商務合作區對外通過空側通道、軌道交通、空中連廊等設施,實現與浦東機場、上海東站的高品質銜接;內部通過高架、地面、地下多層次交通網絡,實現人舒其行,物暢其流。適時啟動“兩橋一隧”,促進商務合作區東、西片區的有機融合,并根據不同階段客流動線,開設內部智慧巴士。
“從‘交通樞紐’到‘功能磁極’,國際商務合作區的規劃,跳出了傳統交通樞紐集散中轉的單一邏輯,最終形成‘流量—留量—增量’的良性循環。”趙峰表示。
本報訊 據上海發布消息,5月27日,東方樞紐上海東站地下工程站場區最后一塊頂板澆筑完成,標志著上海東站地下工程站場區主體結構完工,項目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