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駐華大使庹堯誨在智庫論壇上的發言,再次沖擊全球經濟化的軌跡:"如果未來兩周談判仍無突破,歐盟將終止與中國的關鍵貿易談判。"
這番"最后通牒"砸在會場大理石地面上的瞬間,仿佛能聽見中歐經貿關系冰面開裂的脆響。
三年前誰也想不到,歐盟會為了電動汽車的價格標簽,而和我方這個最大的貿易伙伴撕破臉皮。更想不到這場拉鋸戰的背后,還站著個舉著關稅大棒的"影子裁判"——特朗普。
帝國的日落
這場貿易戰的導火索,要從歐洲街頭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動汽車說起。
2024年秋天,法國經濟部長在布魯塞爾拍桌子叫道:"中國車比我們便宜20%,必須加稅!"
隨后,為維持“西方帝國最后的榮光”,歐盟委員會連夜通過決議,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最高45%的懲罰性關稅,理由是"低價傾銷擠垮歐洲車企"。
因為每個國家的資源、經濟模式等存在不同,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彼此之間存在著經濟貿易摩擦是非常常見的事情。
我方一直秉承著通過對話和合作來消解這種必然的摩擦的原則,以實現雙方合作共贏,都有錢賺。
所以在歐盟毫無征兆地加征關稅后,我方商務部談判代表王受文帶著誠意飛了八趟歐洲,提出"價格承諾方案"。
這個方案相當于承諾不在歐洲賣白菜價,畢竟我方實力擺在那里,核心競爭力是質量。
但是,就算是我方如此讓一步,減出了一個競爭優勢,歐盟代表還是死活要在中國電動車上貼個政府指導價標簽。
因為歐盟方面也是有自知之明的:曾經的工業革命前列大亨們,早已經如同盜取火苗的普羅米修斯一樣,在二戰和冷戰的刀光劍影中奄奄一息。
歐盟各大帝國的處境如今非常尷尬,生活生產中到處可見中國制造,國防則寫著美國制造,能源管道寫著來自俄羅斯。
國際上,歐盟的話語權也一落千丈,德國工業的牌子多了許多灰塵,唯一值得驕傲的便是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結果就這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還因為供養不起,開始削減養老金遭到百姓反對。
國際新聞方面充斥著歐盟的丑聞。
法國馬克龍賣給印度的飛機被巴方所用的中國制造擊落;與澤連斯基特朗普會談時,結果被特朗普撤掉椅子,搞了場兩國閉門會談,讓他極其尷尬。
德國蹦床冠軍前外長則要競選聯大主席,還勒令普京的態度要進行360度轉變,要不然她就毫不客氣。
俄烏戰場上,澤連斯基也在威脅歐盟速速派人打錢,歐盟拼盡全力傷不到普京,特朗普更是嘲笑歐盟是累贅等等。
所以歐盟捫心自問一下:如果此刻失去我方這個最大的貿易伙伴,是否能撐得住歐盟的消費。
當然,歐盟的這場“背刺”,除了歐盟大佬們的自命不凡,更關鍵的是,歐盟背后還有人揮著皮鞭驅趕他們。
歐美的交鋒
特朗普五月初那句"愿意用關稅換盟友對華脫鉤",一直像根無形的線牽著歐盟的決策神經。
而特朗普能如此玩弄歐盟,還是源于他所宣揚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以及對美國內外建黨派的打壓。
特朗普對歐洲的憤怒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也毫不顧及外交禮儀,經常在公開場合肆意貶低落魄的歐洲。
特朗普在軍事上痛心歐洲不樂意在北約上投入國防,欺騙他這個老實的盟友,經濟上斥責歐洲對他設防,處處充斥著對美方的不公,文化上感慨歐盟是為了壓榨美方民眾而“降生”的。
最近,特朗普又抱怨歐洲在與他會談上不誠懇,沒有感謝他對歐盟長此以往的供養,在增值稅、汽車法規、監管以及反壟斷案件中對他這個親人重拳出擊。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還特意表示歐洲辦事不盡心盡力,因為他認為歐洲在對華政策方面敷衍他。
所以到了六一兒童節,特朗普要對歐盟征收50%關稅,讓歐洲的兒童政治家們“開心開心”。
《紐約時報》對特朗普的這一行為形容為,歐盟正在收拾談判桌恭謹地為特朗普拉椅子就坐,特朗普則一把火把條約燒掉,還把桌子掀了。
不過,事實確實如此。
據知情人透露,歐方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瑟瑟發抖,甚至學習印度莫迪搞出了一個“雙贏解決方案”。
莫迪是在某些行業零關稅,以求得特朗普“龍威浩蕩”,得到豁免權。歐方同樣提出了將工業產品降為零關稅,并且承諾多買特朗普的天然氣。
說是談判,實際就是特朗普不斷提條件,歐盟一直退讓。
貝森特也在采訪中說道,歐美雙方沒有達成共識的原因,是特朗普認為歐盟作為美方的貿易伙伴,顯然是太過吝嗇,與雙方的友誼質量不對等。
當然,作為“新時代股神”,雖然特朗普只是在“真實社交”簡單地吐槽了兩句,但是股市卻天翻地覆。
就在特朗普威脅歐盟要加征關稅后,美股的道指、標普和納指跌了1.5%—2%,歐股里的德國DAX、法國CAC40和英國富時跌了1.4%—3%。
對于歐美關系的急速下滑,歐洲方面也是快速做出了回應,一是宣稱正在商談,二是正在堅定不移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最關鍵的是,歐洲方面提到了對華政策保持不變,絕對不會對華脫鉤,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美歐關系與中歐關系絕對不會掛鉤。
結果,歐洲的硬氣沒堅持幾天,在最近的智庫論壇上,歐盟駐華大使庹堯誨就“云淡風輕”說到中歐雙方談判再不有實際性進展,那就要撕破臉皮,放棄談判。
中歐的前景
歐洲突然間轉頭向我方硬氣,很難懷疑不與特朗普有關,而其自身的千瘡百孔卻也在迫使歐洲走在岔路上。
在此期間,德國汽車業巨頭們集體上書柏林:"加稅?中國要是報復,我們每年280億歐元的對華出口就泡湯了!"
法國則是梗著脖子堅持加稅,畢竟自家雷諾電動車連自家警察都不愛用,去年政府采購的500輛現在還停在車庫里吃灰。
而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直接放話:"我們等著中國來建電池工廠解決就業,誰攔著就是和東歐過不去!"
先不談外部風云如何變動,就在歐洲這張桌子上,彼此都互相扔餐盤。
法國代表剛說完"必須強硬",德國代表就接茬"要冷靜";波蘭代表提議"各退一步",立陶宛代表馬上嗆聲"不能讓步"。
當然,我方是善解人意的,商務部表示能理解歐洲方面的苦衷。畢竟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六親不認,其執行大規模的單邊主義誰也不能獨善其身。
在表達了對歐洲的關懷后,我方也強調如果國際普遍妥協,經濟全球化將陷入泥潭,所以歡迎各國團結合作,維護自身權益。
此間,中歐副部級金融工作組便應運而生,讓綠色金融合作透出曙光。
不僅如此,在深圳碳交易所,中歐專家正在設計碳關稅互認體系,這或許能成為打破僵局的鑰匙。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總理朔爾茨的專機也悄悄降落在北京,隨行名單里除了車企高管,還有光伏產業代表。
畢竟中國光伏板占歐洲市場的80%,真鬧翻了德國能源轉型都得癱瘓。
實質上,歐盟的焦慮源歸根結底還是自家產業競爭力的衰退,我方的底氣自然來自全產業鏈優勢。
至于針對特朗普忙著在旁煽風點火兜售"脫鉤"毒藥這件事,歐洲方面也不確定加征關稅是他的談判策略,還是真正的貿易爭端。
所以歐盟便公布了一系列關稅反制清單,全部都是針對特朗普關鍵領域制定的報復性關稅,已經高達950億歐元。
歐盟堅持到底還是對我方倒戈相向,還是要等中歐經貿會談的進一步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