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與荷蘭外交大臣費爾德坎普的手緊緊握在一起。這場持續(xù)了90分鐘的會談,不僅達成了涵蓋經貿、氣候、多邊主義等領域的六點共識,更在半導體技術合作這一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上釋放出關鍵信號——中方提出希望荷蘭放寬對華半導體設備出口限制的請求,而荷方雖未公開承諾松綁,但同意通過現(xiàn)有渠道“保持密切溝通”。
當王毅在會談中提出“希望荷方為中國企業(yè)提供公正、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huán)境”時,在場記者敏銳捕捉到了弦外之音——這直指荷蘭自2023年起在美國施壓下實施的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政策。作為全球光刻機巨頭ASML的母國,荷蘭的一紙禁令曾讓中國芯片產業(yè)如鯁在喉。數據顯示,2024年ASML中國區(qū)營收占比仍高達49%,但最先進的極紫外光刻機(EUV)始終被擋在國門之外。中方此次將半導體合作寫入六點共識的第二條,既是技術突圍的迫切需求,更是對單邊主義霸凌的反擊。
王毅特別強調“個別國家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帶不來真正的安全”,矛頭直指美國主導的“芯片四方聯(lián)盟”。而荷蘭的回應雖未明確松口,但同意“通過現(xiàn)有渠道保持密切溝通”,實則暗含戰(zhàn)略彈性——ASML首席執(zhí)行官溫寧克曾坦言“完全脫離中國市場不可想象”,而荷方也需在美中之間尋找平衡支點。費爾德坎普在會談中作出兩項關鍵承諾:一是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與臺灣發(fā)生任何官方關系”;二是支持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這兩項表態(tài)看似常規(guī),實則暗藏玄機。
首先,荷蘭作為歐盟創(chuàng)始國,其立場直接影響歐盟對華政策風向。近期歐盟內部對華“去風險”聲浪中,荷蘭此番承諾無疑為“務實派”注入強心劑。其次,荷方將中荷關系定位為“歐中關系重要組成部分”,并承諾助力中歐合作,而鹿特丹港已是中歐班列的關鍵樞紐,中荷農業(yè)科技合作也已輻射至“一帶一路”沿線。更值得玩味的是,荷方主動提及“期待中方主辦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顯示出在科技競爭之外謀求合作增量的意圖。
此次會談達成的六點共識,表面看是雙邊合作的“操作手冊”,實則暗含三層全球治理邏輯。首先是科技層面的破壁,半導體合作機制的確立,為遭遇“卡脖子”的全球產業(yè)鏈提供了一種“非對抗突圍”范式。中荷同意建立常態(tài)化溝通渠道,意味著未來可能通過技術標準互認、供應鏈協(xié)同等方式繞過政治壁壘。
氣候外交上,在《巴黎協(xié)定》十周年節(jié)點,中荷將氣候合作與綠色轉型綁定,計劃共建氫能源運輸走廊、海上風電項目,這既是對美歐碳關稅博弈的回應,也為發(fā)展中國家探索低碳路徑提供樣板。另外,雙方共同反對“泛安全化”操作,強調聯(lián)合國和世貿組織的核心地位,實質是在國際秩序重構中爭奪話語權。猶如王毅所言:“規(guī)則應基于國際法,而非個別國家的私利”。當王毅與費爾德坎普在聯(lián)合聲明上簽下名字時,他們不僅勾勒出兩國關系的未來圖景,更在單邊主義逆流中豎起了一座燈塔。
即真正的安全源于合作而非封鎖,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建基于開放而非對抗。正如ASML車間里那些需要全球5千余家供應商協(xié)作完成的光刻機,人類面對氣候變化、科技革命等挑戰(zhàn)時,又何嘗不是命運與共的“供應鏈共同體”?而這場北京之約,或許正是破局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