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在民間也說成是“忙種”,意思是說到了這個節氣的時候,有芒的糧食作物就要抓緊時間播種,錯過了再種就沒有必要了,這也就是民諺所說的“芒種不種,再種無用”。
芒種作為24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入夏以后的第三個節氣,其時間是在每年公歷的6月5-7日。每年到了這個節氣的時候,氣溫進一步升高了,同時隨著雨水的增多,空氣濕度也很大,尤其是在南方地區更是以濕熱的天氣為主。
芒種節氣還是多種農作物種植的分界點,過此之后再播種的話成活率就會越來越低了。所以這個期間天氣也是尤為重要的,而在民間就流傳著很多和芒種節氣相關的諺語,這些都是古人長期觀察之后經驗的總結,即便是到了今日依然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芒種節氣就要到了,那芒種這天是下雨好,還是天晴好呢?各有什么說法嗎?我們就從古人流傳下來的芒種節氣諺語找找答案吧!
①芒種雨漣漣,夏至火燒天。
眾所周知,芒種節氣后就是夏至了,它是緊跟芒種節氣的。而在芒種節氣的時候南方的水稻正是插秧的后期了,在北方大部分地區小麥正是豐收的時候,所以這個期間無論是南北方天氣都對農作物的影響很大。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在芒種節氣的時候如果出現了持續的陰雨天氣,那么到了夏至節氣的時候,天氣就會以晴天少雨為主。類似的諺語還有“芒種有雨,夏至晴天”,說的意思也差不多,都是通過芒種節氣的天氣來預測后面夏至期間雨水多和少的。
根據古人的經驗來看,芒種節氣這天下雨了,那預示著夏至,甚至是整個夏季以晴朗少雨天氣為主。
②芒種夏至是水節,如若無雨是旱天。
這是在南方的廣東、廣西和福建等沿海地區流傳較廣的一句諺語了,它的字面意思是說芒種和夏至這個期間本來雨水是較多的,這個期間雨水充足才對農作物生長有利。
但如果在芒種和夏至這兩個節氣的時候降雨都很少,預示著整個夏季雨水偏少,可能還會出現一些旱情。
在當地還有通過芒種、夏至期間的天氣來預測臺風來的早晚,比如“芒種夏至常雨,臺風遲來;芒種夏至少雨,臺風早來”,意思是說芒種、夏至經常下雨,臺風來的就會比往年遲到,而相反芒種和夏至降水偏少,就要提前做好準備了,臺風天氣可能提前到來。
③芒種雨,無干土。
相信不用小編解釋,大家也知道它的意思,說的就是芒種節氣的時候下雨了,那預示著后面的雨水較多,可能出現持續的陰雨天氣,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土壤都是濕潤的了。
其實對于農民來說,他們都是期盼著芒種節氣下雨的,這樣既能順應了節氣,同時還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預示著會是一個豐收年。
比如在我的家鄉就有“芒種聞雷是好年”的說法,因為芒種節氣南方插秧接近尾聲了,降雨了水稻田就有水了。無論是已經插秧了的,還是正在插秧的都是需要雨水來灌溉,農諺“芒種及時雨,四野皆插秧”就描述出了芒種節氣到處忙著插秧的景象。
④芒種不下,伏里不止。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芒種不下,可不是說芒種節氣當天,而是在芒種節氣期間如果雨水很少,甚至一滴雨都沒有下。那么到了伏天的時候就會出現較大的降雨天氣。
其實在芒種節氣的時候,基本上都會降雨。就算當天不下雨,在芒種期間也至少有幾天會降雨。但如果整個芒種節氣期間滴雨沒下,那就表示天氣比較反常,雨水來得較往年晚,這樣到了三伏天的時候降水就會偏多,同時要注意有洪澇災害。
⑤大旱不過五月十三。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說過這句諺語,它在國內流傳非常廣,并且很多人對它是深信不疑的,就是因為它的準確率是非常高的。
而農歷五月十三日一般是和芒種節氣緊挨著的,到了芒種節氣的時候如果沒有下雨,那么農歷五月十三這天就會下雨。如果在農歷五月十三還不下雨,那就要倒霉了,這個夏季極有可能出現旱情了。在民間還有“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斷”,說的和這個意思也是差不多的。
之所以五月十三這天一定會下雨,民間的說法是這一天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他需要雨水來磨刀,所以是肯定要下雨的。
這個期間下雨了,既能緩解旱情,對于農作物的生長有利,同時降雨還能濕潤土地,農民可以抓緊時間播種一些農作物,不然就要錯過農時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