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呂紅星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石。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關系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關系新質生產力發展,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全局。
5月15日,國務院召開做強國內大循環工作推進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會上指出,結合現階段我國發展實際,做強國內大循環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攻關,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打造一批新產業新賽道。
新能源汽車通過激活產業鏈、技術革新、消費擴張和綠色轉型,已成為國內大循環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其發展不僅推動經濟內需增長,還助力中國在全球競爭中占據先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01
做強國內大循環,手里得有“金剛鉆”
十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風雨兼程,走出了一條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成功之路——從2014年的年產7.8萬輛,到2018年超過120萬輛,再到2024年超過1000萬輛,短短十年,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入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我國新能源汽車首個年度產銷1000萬輛達成,為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技術中心副主任張廣厚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帶動性強,是發揮我國大國經濟的獨有優勢、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點領域。新能源汽車既是我國汽車產業的重點和優勢領域,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重塑了全球汽車產業格局,更通過供應鏈本土化和技術創新成為推動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引擎。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汽車對做強國內大循環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意義。目前來看,傳統燃油車的使用成本高,單公里的使用成本可能要達到0.6元以上水平,盡管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我國汽車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成本較高使得我國汽車消費相對于日本、歐美還是較低。下一步要通過降低出行成本,使我國汽車普及逐步跟上國際水平,進而更好地促進消費,進一步做強國內大循環。
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一直發揮著工業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帶動了國內充電站、充電樁、儲能、變電站、高低壓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在汽車零部件方面,新能源汽車使得我國汽車產業有機會重新定義產業鏈。所有這些,都進一步促進了國內大循環。
應該看到,做強國內大循環,手里得有“金剛鉆”。眾所周知,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當前,在建立全鏈條國產化體系、減少對海外資源依賴方面,新能源汽車電池功不可沒。
在張廣厚看來,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在電池領域發展迅速,已成為行業引領者,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以及新型電池材料等領域技術和產品加速突破,正逐步替代多種行業動力應用模式。
據記者了解,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技術全球領先,是電動汽車行業的顛覆性革新,特斯拉都得“抄作業”。比亞迪的逆襲始于核心技術的突破,刀片電池采用磷酸鐵鋰材料,它不僅解決了續航和充電慢的問題,還提升了安全性,降低了成本,讓電動汽車真正成為一種更長遠的選擇。
科技進步一日千里,如同大浪淘沙一般,不斷推動產業加速迭代升級。如果沒有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的“金剛鉆”,產業搞得再大也不過是“空中樓閣”,更談不上助力國內大循環。
02
新能源汽車催生了新產業新賽道
應該看到,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還帶動了上下游一系列產業發展,催生了新產業新賽道。例如,新能源汽車推動了汽車的電子化和智能化,智能駕駛、信息通訊、人車互聯等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帶動了相關高科技產業落地、促進了智慧交通發展。
在崔東樹看來,相對于氫能源汽車,電動化是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要賽道。中國的電動化發展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我們還能夠通過進一步降低電動汽車成本,實現電動汽車更大地普及,帶動更多的創新,從而促進國內大循環更好地發展。”崔東樹說。
記者梳理發現,“智能網聯汽車”已連續兩年被《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但表述有所不同——2024年的表述為“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2025年的表述則是“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
在張廣厚看來,在自動駕駛領域,L3級自動駕駛商業化加速,L4級加快突破,以自動駕駛為核心的“車路云”系統、智能座艙、無人出租車等領域,正成為技術前沿和市場熱點。
“智能化是電動化之后的下一個戰場,智能化是賦能新能源汽車,從而使電動化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崔東樹表示。
5月19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4月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能源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8.9%和43.1%。
在張廣厚看來,一方面,在基礎設施與服務領域,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充電樁和換電站的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同時,圍繞充電設施的儲能系統、車網互動技術等綜合性、融合性能源服務加快拓展。隨著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包括低空起降點、充換電站一體化綜合性場站設施也將成為發展熱點。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催生大量數據需求,數據可幫助車企改進產品和服務,還能通過數據交易形成廣闊市場。同時,AI技術在新能源汽車中的應用不斷拓展,如車輛自主決策與執行能力、車聯網智能化躍遷等。
所有這些,都深刻促進了國內大循環的形成與發展。
“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規模持續提升,將進一步鞏固我國國內供應鏈本土化優勢,提升相關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完備水平。同時,伴隨新能源汽車產業智能化加速發展,將進一步加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加速技術融合創新進程,為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攻關,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提供有力支撐和廣闊空間。”張廣厚進一步表示。
人機對話·新能源汽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呂紅星根據人機對話模式整理
問:新能源汽車在做強國內大循環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一是帶動全產業鏈發展,增強內需驅動力。
1.產業鏈縱深長: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覆蓋上游礦產(鋰、鈷、鎳)、中游核心零部件(動力電池、電機、電控)、下游整車制造及后市場服務(充電樁、維修、回收)。
2.國產替代加速:通過政策扶持(如“雙積分”政策)和技術攻關,國內企業在電池、芯片、智能駕駛等領域逐步實現自主可控,減少對外依賴。
二是刺激消費升級,擴大內需市場。
1.政策驅動消費:購置稅減免、牌照優惠、下鄉補貼等政策刺激需求。
2.新消費場景:充電樁建設、換電模式、智能網聯功能(如自動駕駛、車機互聯)催生新業態,帶動周邊消費。
3.下沉市場潛力: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成為新增長點,五菱宏光Mini EV等低價車型普及,推動城鄉消費升級。
三是推動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1.技術突破:中國在磷酸鐵鋰電池(LFP)、固態電池、CTC(電池底盤一體化)等領域領先。比亞迪刀片電池、寧德時代麒麟電池等技術提升續航和安全性能。
2.智能化融合:新能源汽車與5G、AI、大數據結合,推動智能駕駛、車路協同等新賽道發展。
四是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居民收入。
1.直接就業:新能源汽車行業直接從業人員超500萬,涵蓋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環節。
2.間接就業:充電設施建設、電池回收、數據服務等衍生行業創造數百萬崗位,助力穩就業和收入增長。
3.技能升級:智能化、電動化推動人才結構轉型,催生高技能崗位需求(如電池工程師、AI算法工程師)。
總 監 制丨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