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昆是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按說,我和他的距離有十萬八千里,但是,命運卻給了我和他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雖然次數(shù)不多,但是印象很深。
我第一次見尚昆,當時在中央機關都這樣稱呼他,不稱職務,直呼其名,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時,我在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研究組做最初級的研究人員,編輯《劉少奇選集》的同時,準備編纂《劉少奇年譜》。
那天,尚昆來到文獻研究室,記得他身穿一身軍裝,還是那種“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的軍裝,因為那時他兼任中央軍委的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在文獻研究室的會議室落座后,突然喊了一聲:沈劍心,給我拿火柴來。
沈劍心當時是文獻研究室辦公室副主任兼秘書處長,我知道他是延安時期的干部,常見他穿一身舊衣服一雙解放鞋,蹬著三輪車拉東西,沒想到和尚昆這么熟,當然,也沒有想到尚昆還記得他,那么親切,像是昨天還在一起。
那天談的什么很多都不記得了,只記得他是和我們談劉少奇在結束長征后,如何到北方局工作的情況。關于“一二九運動”的史實,尚昆說了這樣一段:
長征還沒有到延安,到了云陽以后,中央決定少奇到北方局當書記,少奇很快就出發(fā)了。1935年的12月到了天津,這時候傳來了北京“一二·九運動”的消息。所以說,“一二·九運動”不是由北方局組織的,而是由北京的地下黨員發(fā)起的。
尚昆那時候在中央直接負責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工作,而因為他從1941年一直到“文G”開始,他都是在黨中央中樞機關工作,一直在辦公廳主任或是秘書長的位置上,充當著大管家,雖說是做輔助性工作,但是非常重要,而且,他相當于一個活檔案,心中裝著大量的秘密。這樣,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大量工作就離不開他的指導。
尚昆是四川人,所以,直到晚年,還是一口四川話。他個子不高,但是很結實,腦門很大,眼睛稍微有點突出,右眼略比左眼大一些,笑起來嘴巴很大,他沒有架子,十分平易近人。
也許,這和家教有關。
1907年8月3日,楊尚昆出生于四川潼南縣雙江鎮(zhèn)。雙江鎮(zhèn)又叫楊家場,居民中姓楊的多,所以村名因大姓人家之姓而得。是來自外省的移民。遠祖楊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相傳是東漢太尉楊震的二十六世孫,南宋末年以進士授湖南永州府零陵縣縣令。宋亡后因不能歸籍,他就在湖南辰溪縣定居下來。
1696年,楊文秀的后裔光字輩的堂兄弟3人,沿涪江北上,先后來到四川,分別在蓬溪、遂寧、江油三縣落戶。其中,楊光基定居在蓬溪縣涪江左岸的姬家壩(今潼南縣新林鄉(xiāng)),他的第四孫楊世綏就是楊尚昆的曾祖父。
在家里,對尚昆影響最大的是四哥楊尚述,也就是楊闇公。楊闇公1924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zhuǎn)為正式黨員,任中共重慶地委執(zhí)行委員會(相當于省委)書記兼軍委書記,與吳玉章、肖楚女、童庸生、朱德、劉伯承等合作,為在四川建黨建團,促進國共合作,開展反帝反軍閥斗爭,策劃順瀘起義,策應北伐,為推動國民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27年楊闇公不幸落入反動軍閥之手。軍閥對威武不屈的他割舌剜目斷手,殘忍地殺害了他。
可以說,楊尚昆從小就堅定了革命的信念。
楊尚昆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家在共產(chǎn)黨還處于地下狀態(tài)的時候便有六個共產(chǎn)黨員,這在當時可是少有的。為什么這個家庭會有這么多共產(chǎn)黨員呢?這有家庭內(nèi)部狀況和外部情況這兩方面的原因……從家庭內(nèi)部來說,和我四哥楊闇公有直接的關系?!?/p>
我到文獻研究室工作幾年以后,尚昆的二公子楊紹明從新華社攝影部調(diào)到了中央文獻研究室,進入鄧小平研究組擔任副組長,我那時開始參與創(chuàng)辦中央文獻出版社。
紹明是攝影家,他拍了很多鄧小平的照片,其實,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常??嬷障鄼C行走在中南海,給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拍了不少照片。
在出版社創(chuàng)辦的同時,紹明和鄧小平組的同事們在編輯一本《鄧小平畫冊》,自然是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這過程中,紹明和我成了很好的朋友,畫冊的印制和推廣很多是在香港操作的,紹明帶著我去了幾次香港,也幾次到過位于北京前圓恩寺胡同的楊宅。我知道,尚昆有時候就像一位住在胡同里的老者,和居委會的大媽們拉家常。
晚年楊尚昆、李伯釗夫婦
去楊宅時,偶爾也能遇到尚昆,每次都是笑容可掬地和我握手,有時還會閑扯幾句,絲毫沒有國家主席的架子。記得有一次,我在紹明房間和他談事,聽到一個聲音叫:小二,我要去理發(fā),你去不去?接著,尚昆進來了。見到我,他很認真地說:你回去告訴李琦同志(當時中央文獻研究室的主任),不要編輯出版我的任何東西,什么文集、年譜等等。
尚昆是個簡樸的人,家里沒有什么豪華的陳設,吃的也很簡單。一次,我到了他家的廚房,看到墻上貼著一張一周食譜,我看到,那天早餐是菠菜粉絲湯、煮雞蛋和饅頭。那時候,尚昆的老伴兒李伯釗已經(jīng)逝世幾年了,他一個人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
記得有一次我和紹明在外面,是在西直門外的新世紀大廈吃飯,最后剩了一點菜,他吩咐服務員打包,說,我爸爸愛吃這個菜,打包回去給他。我說,還是新叫一個菜打包吧?他說,不用,就這就行。
我無語了,國家主席吃我們的剩菜!
尚昆當國家主席時,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我們在電視里,看他走路都是大步流星,很有精神,但是,他畢竟那么大年紀了,為了國家,其實還是蠻拼的。在家里,放松下來,還是顯出老態(tài)。有一次在他家,正好看見他從一樓走到二樓,手扶著欄桿,步履有些蹣跚。我對紹明說,老爺子可不如在外面精神。紹明說,那是因為他穿著拖鞋呢!
第二天,在電視里看到他接見外賓,仍然是精神抖擻,健步前行。
楊尚昆革命一生,經(jīng)歷了數(shù)不清的風風雨雨,早就磨練的百折不撓,寵辱不驚。文化大革命剛開始,打倒的“彭羅陸楊”反黨集團他就是主要成員。但是,他無論是受批斗還是被流放,始終有寬闊的胸懷。他的長壽,也是和他的胸懷有關。
1992年秋天,在黨的十四大上,他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就被免去了所有職務。同時被免的,還有他的弟弟楊白冰。十四大開幕式結束的時候,鄧小平走出會場準備回家,楊尚昆等人一直把他送到電梯口,鄧小平站住了,對著尚昆說:你要想開點!尚昆連著說了兩遍:我想得開,我想得開。
這是當時中央電視臺記者拍到的畫面。
1994年,我們開始拍攝12集紀錄片《鄧小平》,拿到了這段資料,但當時不被允許使用,只得作罷。
個中是非曲直不說了,我只是看到一個革命者的胸懷。
從1992年開始直到1998年逝世,楊尚昆果真成為了一個退休老人,中間他搬了一次家,搬到了后海邊上的小翔鳳胡同,原來是葉帥的宅邸。無論住在哪里,街坊鄰居都非常接受這個慈祥的老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